•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李逸舟:習近平對臺思想核心概念

2017-07-25 08:2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全面貫徹“兩岸同屬一中”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根本保障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這是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內涵。近年習近平的一系列涉臺論述與實踐中,反覆重申在涉及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會有任何動搖;“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堅定意志,也是我們對歷史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和責任”。這種態度和立場,堅如盤石,斬釘截鐵,不容懷疑,不容僥倖,不容挑釁。同時,“只要”能夠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兩岸雙方、臺灣任何政黨團體同大陸交往就不會存在障礙,什麼想法都可以交流,特別是可以共同對雙方政治關係與臺灣參與國際活動等問題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在“習馬會”、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互稱職銜的聯繫機制都已具體體現,輿論認為體現了巨大的“開放與包容”精神。可見,一個中國原則以“兩岸一中”為中心,以堅持主權領土不容分割與兩岸終必統一、堅持兩岸地位平等並共同構成一中為兩個基本點,原則性與靈活性高度統一,兩個基本點圍繞“一中”形成完整科學的內在機制。

  一、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

  習近平不厭其煩地強調“九二共識”,它之所以重要,在於其體現了一個中國的原則,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表明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也不是“一中一台”。承認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關係認定兩岸是一個國家還是兩個國家的根本問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這個基礎是兩岸關係之錨,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反之,如果這個基礎被破壞,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

  遏制“臺獨”分裂活動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臺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企圖挑起兩岸民眾與社會對立,割斷兩岸同胞精神紐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必須堅決反對。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臺獨”之路行不通。2016年7月,習近平提出對“任何人、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進行的分裂活動絕不容忍的“三個任何”;至11月,又強化為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六個任何”,並誓言“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遏制臺獨”。由此可見習近平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與用力之深。他還提示人們,當前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仍然是“臺獨”勢力及其分裂活動,兩岸同胞要保持高度警惕。

  二、兩岸同屬一中,相互平等尊重。

  歷史上,國共兩黨、兩岸雙方曾圍繞一個中國原則持續博弈與鬥爭。1987年臺灣開放返鄉探親後,民間交往中開始衍生出需要兩岸公權力協商解決的問題,也就出現了雙方接觸往來中的身份地位問題。臺灣方面曾先後提出“一國兩區”、“一個國家,兩個對等政治實體”等主張。但大陸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基本立場,並力爭早日談判落實“一國兩制”,核心是要求臺灣當局“降國旗,去國號,成為中國的一個地方政府”。國共兩黨圍繞一個中國原則、雙方政治地位的歧義紛爭,曾在較長時期內不能安定兩岸關係,也成為“臺獨”聲浪不斷擴張的客觀環境與藉口。隨著實踐深入,我們逐步認識到絕對的排他無法解決問題,逐漸形成了處理雙方政治關係的新觀念新思維,集中體現為2000年8月中央分管領導錢其琛副總理關於一個中國原則的“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領土不容分割。”這實際上吸收了臺灣方面《國統綱領》有關“平等”的內容,即“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而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2002年“十六大”上,“新三句”正式納入黨的政治報告。實踐證明,“新三句”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在堅持一中的前提下擴大了一中的容納包容空間,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廣闊道路。

  “九二共識”之所以重要,還在於它求兩岸同屬一中之同,存一個中國含義之異,體現了一個中國原則精神。它形成時經過兩岸有關方面明確的授權認可;後在大陸寫入十八大報告,在臺灣則國民黨寫入政綱;2015年11月兩岸領導人的“習馬會”上,得到雙方最高層進一步共同確認。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