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舟:習近平對臺思想核心概念
共圓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融合發展的旗幟與載體
去年11月11日,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提到:孫中山一百多年前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他在《建國方略》中對國家現代化的種種構想,如今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已經實現,中國人民創造的許多成就遠遠超出了他的設想,振興中華的理想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目前,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地朝著“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踏實奮進,實現民族復興、再創中華盛世榮景,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正因如此,習近平近年會見來自臺灣的各界朋友時一再宣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同胞應當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共同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攜手共圓中國夢。
一、從全民族發展高度,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兩岸關係主旋律。
兩岸同胞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中華民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習近平在2013年會見臺灣客人時就已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他呼籲:“我們應該登高望遠,看到時代發展、民族振興的大趨勢”,“擺脫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束縛,明確振興中華的共同奮鬥目標”,使民族復興“成為兩岸關係的主旋律,成為兩岸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2015年11月“習馬會”時他又表示,“兩岸雙方應該胸懷民族利益,緊跟時代前進步伐,攜手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格局,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於積貧積弱屢遭列強欺淩,臺灣更由於外族侵佔而經歷50年的殖民統治。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在探尋復興強盛之道的過程中飽經苦難滄桑。現在,面臨巨大的歷史機遇與已經看得見、摸得著的華夏榮景,兩岸同胞自應緊密合作,相互扶持,為再造民族輝煌攜手奮鬥。我們理解臺灣同胞因特殊的歷史遭遇和不同的社會環境而形成的不同心態,希望在共同實現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撫平歷史創傷。兩岸之間還長期存在一些政治分歧,大陸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臺灣方面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什麼想法都可以交流,相信中國人終究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兩岸雙方及各主要政黨、組織、所有同胞都應該超越歷史恩怨,在中華復興的旗幟下團結一致向前看。
二、通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在共圓中國夢的進程中實現兩岸一家親。
在多次重要講話和與臺灣人士的會談中,習近平反覆強調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這是推動我們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既然是一家人,就有一家人彼此相待與相處的做法。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著眼點和落腳點是要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讓大家都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只要是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只要是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兩岸雙方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做,並把好事辦好。為此,他在許多具體問題上都表明瞭態度和想法,如多次提出願意讓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大陸人口多,市場大,産業廣,完全容得下來自臺灣的商品,完全容得下來自臺灣的企業”;願意優先對臺灣開放,並且力度要更大一些;兩岸可以加強宏觀政策溝通,發揮好各自優勢,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為臺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臺;在臺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與國際活動問題上,只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可以通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在“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下,“共同”二字及相關詞彙貫穿于習近平近年涉臺論述的幾乎所有篇幅。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共圓中國夢;兩岸同胞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是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經濟共同發展;就政治分歧問題共同探討、平等協商等等。這一“共同論”的核心意涵,體現了在同心實現民族復興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過程中,兩岸同胞是共同主體,雙方都是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構成者,是兄弟關係而不是主從關係,地位平等而不是居高臨下,更不會所謂“矮化”與“鴨霸”。從具體內容看,“共同論”幾乎涵納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整個過程及所有方面。在發展目標上,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在發展過程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維護與鞏固,需要雙方共同處理存在的分歧與問題,確保復興大業順利進展。從發展結果看,兩岸同胞要合作共贏,共用其利,同受其惠,都過上安寧、幸福美好生活。
三、“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責任的承擔與信心的展現。
2015年3月,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革臺盟臺聯委員時指出:“從根本上説,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我們要保持自身發展勢頭,同時採取正確措施做好臺灣工作。”這一思想,與鄧小平當年“關鍵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的論斷一脈相承,並注入了更豐富與更鮮明的內涵。
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等老一代同志在積極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圍繞按照“一國兩制”方案及早完成和平統一,對蔣經國與臺灣當局開展了大量的爭取説服工作,付出了真誠的努力。但蔣經國始終堅守“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拒不和談。面對這一基本形勢,鄧小平從整體戰略出發,一方面積極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科技等各領域的交流,爭取早日“三通”,增強兩岸連結;一方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並在兩岸關係上提出了“關鍵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的著名論斷。這一指導思想,從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把握兩岸關係,發展出保障戰略機遇期的基本思維,保證了此後中國改革開放的幾次跨越性發展。當時對於這一思想,不少人更多的是從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增強後,就有能力排除外部因素干擾、促使臺灣方面不得不統一的方面來理解的。
多年後的今天,中國總體國力已遠非昔日可比,中國已經躍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20多倍于臺灣,自造航母、量子電腦、大飛機等突破性進步不斷涌現,也具備了應對、遏制“臺獨”的充分能力與手段。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習近平在全局上提出堅定“四個自信”,在兩岸關係上提出“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進一步明確了實力發展與社會文明進步的全方位內涵,表明對大陸自身民主文明建設的堅定自信,對“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目標的巨大信心。民族復興旗幟下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既攜手臺灣同胞共同努力打拚,又體現了大陸對自身歷史責任的擔當;在建設好共同家園的使命中,大陸首先承擔“第一責任人”義務,灑掃庭除,以迎同胞。臺灣學者對此評價,習近平的統一觀裏,體現了中國傳統“王道”與“德政”思想,③復現出泱泱大國的恢弘氣度與開闊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