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舟:習近平對臺思想核心概念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實現和平統一的通衢大道
2014年11月2日,習近平在福建考察平潭綜合實驗區時提出:“兩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這是習近平最初公開使用“融合發展”概念。至2016年3月“兩會”期間,他在參加上海團審議時,首次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命題:“我們將繼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同年11月,他會見國民黨新任主席洪秀柱時提出六點意見,其中第三點專論“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至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相關表述也由以前的“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進階為“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目前,雖然習總書記尚未對此作出更具體的闡釋與論述,但從中共對臺政策與兩岸關係的總體脈絡看,這是一個重大而深刻的理念、思想、戰略演進,成為習近平對臺思想的核心與統禦性概念。
一、在怎樣達成和平統一的長期探索中實現了突破與創新。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確立了和平統一大政方針,並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作為八十年代三大任務,希望通過國共談判儘早實現統一。由於臺灣當局堅持“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採行“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政策,和談統一無法進展。以後較長時間裏,人們逐步認識到和平統一不可能一步到位,開始對怎樣實現和平統一的問題展開長期探索與思考。九十年代初,曾建議“可以就國家統一問題達成協定,也可以就兩岸交往中的重大問題進行談判”,②顯示出思維上“長期性”與“立即性”的相互交織。1995年1月江澤民的“八項主張”中,提出談判“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表明瞭談判分步走的意向,蘊含了統一長期性與過程論的思想,但對統一究竟將經過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尚未明確。至2005年4月“胡連會”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正式明確了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的思想。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2012年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
由上可見,兩岸關係以和平發展為主題,是中共長期實踐探索的結論。在對臺工作以統一為既定目標下,和平發展本身蘊含了在各領域長期交流合作中逐步接近、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意涵,比如較早已經使用了“經濟融合”的概念。所以習近平近年多次強調:“我們將毫不動搖地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堅持造福兩岸同胞的政策舉措,努力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則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拓展,體現了新形勢下與時俱進的重大思想理論創新。首先,“融合”更明確地體現了統一的目標指向,消除外界對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脫節的歧義與擔心;而“發展”則表明融合仍將是長期的、漸進的融合,堅持了統一階段論、過程論的實事求是思想。其次,在以往“經濟融合”基礎上,範圍擴大到了社會各領域,極大地拓展了和平發展內涵,同時無疑將涉及到價值觀念、文化思想、生活理念等極為廣泛豐富、以往也較為敏感的範疇。這是中共對臺思維的再一次思想解放,體現出在融合發展中化異趨同的信心,也體現出對自己更充分的道路自信與文化自信。
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實現和平統一的現實途徑。
思想和理論的産生發展,都有它特定要回答的問題與需要解決的課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就是要在既定的和平統一與和平發展基本方略下,進一步明確怎樣實現和平統一的問題。
胡錦濤在2008年的“12.31講話”中即已指出:“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兩岸復歸統一,不是領土和主權的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延續和重申這個論斷。這個重要論斷,是對兩岸關係基本屬性的界定。首先,兩岸在領土主權上並沒有分裂為兩個國家,兩岸同屬於中國。其次,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是什麼呢?這就是毛澤東在抗戰勝利前夕中共七大上即已闡明瞭的,是關於中國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不同選擇,即中國走什麼道路的問題。這種政治對立,當年是通過戰爭的方式來解決的,但並沒有完全解決。大陸提出“一國兩制”後,臺灣方麵包括傳統國民黨人都還不接受,還不服氣,正是這種對立的“遺留”與“延續”。
習近平對此指出:“60多年來,兩岸走上不同發展道路,實行不同社會制度。道路和制度的效果如何,要由歷史去檢驗,讓人民來評判。”顯然,當今時代下繼續解決這種對立,應該靠和平、靠發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順應歷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選擇”;和平發展是“實現互利雙贏的正確道路”,“也是通往和平統一的光明大道”。而進一步確立“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則在以往單純的“經濟融合”基礎上,擴展到除基本政治制度以外的社會各領域的融合,最大限度地擴大兩岸同胞交流往來空間,最大範圍地培育兩岸同胞的共同點,拉近兩岸同胞的生活形態與心理距離。兩岸同胞經濟與社會生活中共同點不斷增多,未來無疑將最大程度地減少在政治制度上的對立,為最終統一創造更有利條件。現階段,“兩岸雙方應該相互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的選擇,避免讓這類分歧干擾兩岸交流合作”。這些都顯示,在大陸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跳躍式進步、中國已站上世界發展前列的時代背景下,新一代領導人具備了更大的包容自信與對未來發展的充分信心,使未來統一進一步植根於以理服人、心悅誠服。
從中共思想理論形成發展的一般方法論看,上述“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的基本論斷,表明這種政治對立是兩岸關係中的基本矛盾,也是構成現在不統一狀態的基本因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就是要逐步化解和縮小這個矛盾,使之最終不再成為影響兩岸統一的因素,這將貫穿于統一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總體過程。
那麼,“臺獨”呢?與統一截然對立的不是“臺獨”嗎?無疑,“臺獨”是統一的對抗性矛盾,遏止“臺獨”是追求統一的最基本前提;自確立和平統一方針以來,反對“臺獨”始終是中共不可動搖的立場。但從整體實力對比與發展趨勢、從長期的“統獨”鬥爭實踐看,“臺獨”雖然會在一定時期與條件下對兩岸關係造成種種干擾和阻撓,但本質上不可能得逞,是一條走不通的路,這是“臺獨”代表性人物也不得不承認了的。習近平2016年會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説:“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遏制‘臺獨’。”可以認為,“臺獨”是兩岸關係中一定條件下存在的一種特殊矛盾,但不構成兩岸關係的基本矛盾;但如果非常情況下出現外敵入侵等情況,那將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特殊矛盾。與此相關需要重視的是,眾多臺灣民眾在近代以來的歷史遭遇中形成了特殊的群體心態,後又在與國民黨的矛盾中形成逢國民黨必反、從而不贊成統一甚至反對統一的心態,這也是必須逐步化解與轉變的。
習近平對此反覆強調:“我們理解臺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的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未來隨著島內藍綠惡鬥逐步退潮,隨著兩岸間政治關係與臺灣參與國際活動等問題在兩岸同屬一中的前提下進一步得到合情合理解決,許多目前不贊成統一以至支援“臺獨”的民眾,將會因“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而回歸事物的原點,即回到前述兩岸“政治對立”的基本矛盾。而在這一點上,不分藍綠的多數民眾是一致的,他們還要看,還要等。
前文所述,兩岸由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關於制度與道路選擇的政治對立,構成統一前兩岸關係中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同時還派生出另外一種政治對立,即統一前雙方政治關係或曰相互定位問題上的矛盾。這是兩岸基本政治對立在現階段的集中表現。以往兩岸關係發展歷程表明,妥善處理這種對立,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也可以説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兩岸主張統一的力量之間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好這一矛盾,往往會被“臺獨”勢力所利用,藉機鼓噪“臺獨”,干擾兩岸關係發展。“九二共識”已經在相當程度和範圍內解決了這一矛盾,併為最終解決提供了基礎。大陸願意就此進行積極探討並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以及“習馬會”已經提供的範例,都為解決這一問題展現出積極前景。
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基礎上的統一,將不僅是形式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心靈契合。
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會見臺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同年11月9日,他在會見蕭萬長時針對兩岸交流再次表示:要為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各領域交流合作創造更多條件,“以增進相互瞭解,融洽彼此感情,實現心靈契合。”與此相應,他還針對未來統一進一步表示:“一國兩制在臺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充分吸納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臺灣同胞利益的安排。”很明顯,心靈契合的論述,是對既往和平統一目標的巨大昇華,是新形勢新格局下對統一賦予的更高標準與更豐富內涵,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必然歸宿,是對中共和平統一理論與“一國兩制”模式的重大創新與發展。
“心靈契合”的統一,相對於單純的形式統一。兩岸輿論中歷來有所謂先統一後融合還是先融合後統一的説法。選擇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是兩岸關係的內在規律所在,固然不能立即實現形式上的統一,但卻使未來統一具有更高的境界、更成熟的內涵、更穩固的形態,也可避免單純形式統一後可能出現的種種不適應與矛盾。如果能從(僅僅從)兩個地區之間相互不契合的意義上來看的話,當初國民黨接收臺灣後出現的種種矛盾衝突就是最直接的例證,這些矛盾衝突的後果遷延七十年影響至今。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基礎上的統一,將是形式統一與心靈契合兩方面的高度統一。兩岸間各領域交流聯繫已經具有相當廣泛與厚實的基礎,進一步交流融匯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中國日益建設成為一個高度發達、高度文明、高度現代化的社會,將為兩岸人民心靈契合提供更大平臺。和平統一,最關鍵的是人心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