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者:巴拿馬“轉向”之後 臺當局反應的潛臺詞

2017-06-19 08: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毫無疑問,中巴建交是對“柔性臺獨”的重大打擊。對於中國的外交事業和國家戰略而言,此事件猶有鎮定兩岸關係、鞏固“一中”格局之外的隱性戰略意義;蔡當局上下為之跳腳,説明其有切膚之痛,但也暗示其可能借題發揮、反守為攻,為其繼續負隅頑抗增添籌碼。

  “莫名驚詫”事出有因

  臺灣方面,蔡當局的措辭強硬的聲明“87%是照抄聖普斷交回應”,“悲情牌”、“民意牌”也是慣例炒作,其“友邦驚詫”也並非“斷交前40分鐘前才被通知”的苦情戲碼。

  首先,雙方關係早有鬆動,蔡當局對“斷交”既有預期,又有僥倖。巴拿馬是蔡英文“固邦”的首選之一,半年前巴國對臺灣駐巴的代表人員的冷淡等等,都是雙方關係亮黃燈的信號。但蔡的“安全”團隊對此顯然應對乏力,遷延塞責。

  其次,巴拿馬與大陸的經濟和人員往來更為密切。例如,臺灣在巴只剩下長榮集團有實質業務,這與大陸在科隆港十億美元級的投資和眾多企業投資不可同日而語;而巴國在大陸的留學生,其人數則是在臺灣的一倍。

  更重要的是,“巴拿馬事件”再度撕開蔡當局的“皇帝新衣”,臺灣沉沒成本覆水難收,令蔡頗為難堪。作為“中華民國”最重要的“友邦”之一,事實上,巴拿馬早在清末就已與中國建交,又被臺灣當局延續下來,這本身就是一個 中國的最好注解。李登輝在臺灣上臺以來,臺當局儘管對一個中國出現鬆動,卻始終不願放棄這份歷史遺産。歷屆當局在該國身上耗資巨億,多次不得已斥重金勉力維繫“邦誼”;蔡上任後,在主張“踏實外交”,改變“單向金援”路線的前提下仍大舉對巴進行挹注;臺外事部門則對巴國人員敬若上賓、謹慎招待,這一切如今都成為了沉沒成本。對於蔡英文來説,這是短短一個多月內,繼WHA被拒之門外後的第二次“打臉”。

  正如學者丁學良所形容的,蔡當局今日尷尬的邏輯矛盾在於,蔡既不願放棄“中華民國”這套“皇帝新衣”的禮服,又不願進行付出,只想借殼上市。雖然蔡本人“理念臺獨”根深蒂固,但仍需要一定“邦交國”維繫其“中華民國總統”的“皇帝新衣”,因此,儘管面臨“獨派”“邦交無用論”的壓力,蔡也不願輕易放棄這張牌。

  蔡英文路線仍將四面碰壁

  蔡英文的“錯愕與憤怒”卻不只是作態,而是在向島內外釋放潛在信號。

  首先,蔡英文稱“重估兩岸關係”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意有所指。此前,她已經用“兩張問卷説”表明瞭在兩岸關係上欲與大陸“平起平坐”的正面對抗姿態,放話臺灣能否參與WHA是“兩岸關係重要指標”,言下之意即若不能如願,則將在某種程度上改變所謂“維持現狀”、“不挑釁”的態度。如今,“巴拿馬事件”之後,她就可以借此前伏筆,“順理成章”地展開更為激烈的對抗。除了已表態的要借此進一步限縮兩岸交流,例如禁止“四種人”入臺,蔡還有些未言明的口袋選項:

  其一,縱容和支援“獨派”的“修憲”、“公投”和“入聯”等動議,特別是針對大陸下半年的重要政治節點製造政治干擾。其二,尋求與美、日加強協調、投機以“抗中”。其三,在下半年的國際參與場合,如APEC等加強“臺灣實質獨立”的造勢,製造更多事端;或者在國際NGO等“非主權行為體”領域與大陸展開田忌賽馬、尋求突破。其四,蔡甚或可借此由頭,一定程度地順應“時代力量”、遊錫堃等“獨派”對她“以臺灣名義進行國際參與”的要求,消解“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的制約,推進“實質臺獨”。下半年的民進黨“全代會”如何處理“臺獨”黨綱問題,可見一斑。

  其次,蔡英文強硬表態是欲借機鞏固其在島內的權威,特別是兩岸關係的“話事權”。蔡近期可謂焦頭爛額,除了內政“外交”一敗塗地、狼煙四起,綠營內部對其權威的挑戰更讓其坐立難安。近期,綠營人物紛紛表示要“親中”、“凍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民進黨內對兩岸政策話語權混亂爭奪。蔡近期剛剛調整了其“國安會”人事,進一步收緊了在兩岸政策上的決策權。但兩岸關係作為蔡當局一切政治的總開關,也是其面對綠營內部權力鬥爭的一大命門,她有理由在這樣的節點上滑向深綠來反擊其他派系對她軟弱、無能的指責和針鋒相對的挑戰,特別是抑制賴清德這樣的2020潛在對手。

  只不過,蔡英文對內,其30%的滿意度顯然代表不了2300萬台灣人,民眾甚至對其處理此事表現出了冷漠的看客心理,不願做其對抗籌碼;“對外”與一中格局在國際上的深入人心的大趨勢逆向而動,美國務卿蒂勒森前日再次重申“一中政策”。這些跡象表明,蔡現行路線仍將繼續四面碰壁。(作者:劉匡宇,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