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民生建設將成2017年兩岸關係中的亮麗風景線
編者按:由台灣網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海峽兩岸》欄目共同主辦的“2016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評選活動於12月21日正式啟動,對影響2016年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事件進行了全面回顧。結果也將於2017年1月初正式揭曉。我網特約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鐘厚濤博士撰寫文章,關注2016年大陸在兩岸民生福祉建設上積極舉措,高度評價兩岸民生建設對接的重要意義,並展望2017年兩岸民生交流將發揮的重要作用。
受島內政局風雲變幻、美日等外部勢力接連插手等不利因素影響,2016年兩岸關係遭遇嚴峻挑戰,但在中國大陸的運籌帷幄和兩岸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依然保持了平穩運作,且在部分領域穩中有進。兩岸關係之所以能夠攻堅克難,保持穩定發展態勢,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中國大陸始終本著“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牢牢把握住增進兩岸民眾福祉這一主線,全方位地為兩岸各項交流特別是民生交流搭建制度化平臺。筆者認為,2017年,大陸將會一如既往地堅持以民為本,積極推動兩岸各項民生交流,加速各項對臺親民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可以預測,在新的一年裏,兩岸民生交流將會成為兩岸各項交流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將對推動兩岸民眾心靈契合、遏制“臺獨”勢力死灰複燃等都將産生重要的價值意義。
一、以兩岸民生對接來加速雙方民眾心靈契合
自從兩岸全面三通開放以來,兩岸就開始合力打造“兩岸一日生活圈”,並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豐碩成果。例如,兩岸往返的時間成本被大幅壓縮,從臺北到上海乘坐飛機僅需1個半小時左右,與從臺北乘坐高鐵到高雄的時間基本相當。很多兩岸族人士“早出晚歸”已經成為“家常便飯”,經常在臺北吃早飯,在上海吃午飯,下午還能返回臺北與家人共進晚餐。
“兩岸千里一日還”的生活模式,不僅極大地節約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更産生了強大的外溢效益。時間距離的壓縮,也改變了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空間跨度的認知。他們逐漸認識到,兩岸不再是相隔萬水千山、罕有交集的平行線,而是休戚與共、密不可分的命運共同體。
2016年,大陸的淘寶、愛奇藝等知名網站已經進駐或者正在準備進駐臺灣,受到了臺灣民眾特別是臺灣青年的熱愛。從音訊相隔到跨海網購,兩岸民眾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兩岸和平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紅利。這對於兩岸民眾形成正確的身份認同和家國情懷,具有重要意義,兩岸民眾的心理距離也借此開始逐漸拉近。
2016年,大陸還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惠臺政策,在島內深得民心。這也使得雖然蔡英文當局極力阻撓兩岸各項正常交流,弱化兩岸各項連接,甚至不切實際地抹黑大陸,但臺灣民眾對於大陸的正面印象卻有增無減。連綠營色彩極其濃厚的臺灣智庫的民調都顯示,相較于蔡英文5月份上臺時的民調,12月底臺灣民眾對於大陸的好感度顯著上升,比半年多前超過10%以上。
兩岸民生福祉攸關兩岸民心走向,兩岸民心走向又攸關兩岸心靈契合。所以改善民生將為兩岸關係平穩運作注入強大動力。中國大陸在謀劃兩岸關係發展前景時,正在創新思維,構建出重視民生的價值共識,充分注重臺灣基層民眾的各種訴求,造福為民,謀利為民。
二、以兩岸民生對接來防範島內“臺獨”勢力“復活”
由於臺灣部分人士對中華文化進行選擇性遺忘,對日本殖民歷史加以扭曲性承繼,並以多元聲音的名義放棄“一中”底線,使得島內少數“臺獨”分子的非理性聲音有機會被無限放大,進而對兩岸發展前景構成了嚴重威脅。
兩岸關係要想維持平穩運作,目前最大的阻力就在於“臺獨”思想的瀰漫。如果不能對其有效清除,它將成為兩岸關係平穩運作的重要短板和關鍵軟肋。目前“臺獨”勢力正在遭遇一種結構性的“悖論”,沉浮在妄求“臺獨”但又不敢宣佈“臺獨”的心理交織之間,而蔡英文的“臺獨”形態則更加隱晦,逐漸由謀求“法理臺獨”轉向形塑“柔性臺獨”,這種“臺獨”操作方式更有迷惑性,也更具欺騙性。
“其興也勃,其衰也忽”。“臺獨”分裂勢力雖然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障礙和掣肘因素,但並非無藥可解,改善兩岸民生就是消解“臺獨”的一條重要捷徑。從政治學的角度來講,如果兩岸民生問題能夠得到有效化解,私人領域的變革將會引發公共領域的轉型。當兩岸日常生活已經完全融為一體,不分你我,就將産生政治外溢效應,國家統一就不僅僅只是一種政治需求,更是普通民眾的心理期許。因為只有通過實現國家統一,才能夠確保他們的日常生活得到根本性保障,但如果離開了國家統一,他們享有的生活模式則隨時有可能被完全打破。
如此以來,“臺獨”思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自然就會被瓦解,“臺獨”勢力也將全面收縮,民進黨若再繼續圖謀“臺獨”,則只能是自導自演的“獨角戲”,基本無人響應。所以,通過改善民生來維繫兩岸關係平穩發展,雖然難以力挽狂瀾,“畢其功於一役”,達到人心的整齊劃一,但至少可以春風化雨,激蕩民意,有效遏制“臺獨”思潮的死灰複燃,從而為兩岸的終極統一奠定良好的民意基礎。
三、以兩岸民生對接來邁向民族偉大復興
悠悠兩岸,民生為大。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兩岸民生得到根本改觀,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臺獨”分裂勢力的不軌圖謀才能無法得逞。
如果兩岸都能夠以民為本,以普通民眾的福祉為根本出發點,那麼兩岸的民心就將發生根本性改觀。如此以來,經過一段時期的沉澱,民心就將形成一條堅韌的紐帶,使得無論島內政局如何風雲變幻,兩岸民間的熱絡程度都不會有太多折扣。通過民心思變來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或許是兩岸實現完全統一最為堅固的保障。
從這個意義上講,兩岸在解決形式上的統一之前,更應該優先達成心靈上的統一,而經由民生是實現心靈契合的最佳捷徑,也是防範和抵禦未來兩岸統一後各種潛在風險的重要基石。
2016年兩岸民生建設獲得了重要進展,兩岸在民意融合、親情強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績效,“海峽兩岸名優特商品展銷平臺”、“海峽兩岸青年創業交流基地”、“海峽兩岸健康養老示範基地”等一大批服務成果均已落地,這也為兩岸各項民生交流提供了重要平臺。
2017年兩岸應該會繼續堅持民生先行,在“兩岸一家親”理念的導引下,把增加民眾福祉作為兩岸各項交流的優先議程,積極謀劃,重點推動。從兩岸的長遠發展來看,如果未來兩岸民生能夠做到全方位無縫對接,屆時統一就有可能變成兩岸民眾的一種自發需求,而不再是島內激烈爭辯的虛假議題。這種追求雖然現在看來有些遙遠,但只要高遠規劃、紮實推進,就並非遙不可及。
縱覽中華民族五千年發展歷程,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樣態,歷經風風雨雨,分分合合,其中分裂的原因雖然不計其數,但統一的模式卻屈指可數,包括武力征服、政治協商、經濟磁吸、社會民生整合,等等。從歷次統一的過程和後效來看,社會民生整合型的統一模式最受民眾支援,統一後持續的時間也最為久遠。
孔子曾説,“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意思是要順應民眾的利益需求而為其提供利益。孟子也曾雲,“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所有這些都説明解決民生問題,有助於爭取民心,更有助於兩岸完全統一。以史為鑒可以得知,改善民生是維護兩岸關係平穩運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鐘厚濤,作者係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了解評選詳情,歡迎點擊進入專題:2016兩岸關係十大新聞評選,將有機會參加主辦方的抽獎活動。在評選結果揭曉的一週內,主辦方將抽幸運網友,贈送精美獎品。屆時請網友登陸台灣網或“今日臺灣(twdaily)”微信公眾號查詢獲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