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學者:民進黨派閥赤裸裸獵食權位
民進黨7月中旬將舉行黨代會,要從665位黨代表的手中投票選出中執委與中評委,再由選出的中執委投出10位中常委。臺灣《中國時報》今日刊載臺灣中州科技大學副校長歐崇敬的評論文章指出,派閥的權力獵食行動就在這場“全代會”裏表露無遺,這將告訴島內民眾,綠營的所謂理想與正義感也只是用來包裝“派閥政治”與“權力獵食”行動的糖衣罷了。
評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7月中將舉行的“全代會”,既然已是蔡英文定於一尊,表面上權力十分穩固,又何以出現目前媒體上盛傳的激烈競爭呢?民進黨黨內要從665位黨代表的手中投票選出中執委與中評委,再由選出的中執委去投出10位中常委。7大派系或再加上蘇嘉全、陳明文兩係,已形成極為複雜的搶灘局面。
各系統在中執委、中評委和中常委這3個層次能拿到多少席次,至今幾乎9成底定,這就表示聲稱民進黨已解除派系的説法純屬虛構。包括泛英係、菊係、謝係、蘇係、“綠色友誼連線”、遊係和海派所代表的7大派系,都已經確立民進黨的“山頭老大”。尤其是經營媒體的海派,或是以某銀行為主體的綠色連線。在這些席次搶攻的過程中,都令人嗅出派閥政治所形構的代理人戰爭,意味絕對濃厚。
換言之,連年方60的蘇嘉全、陳明文都已自成系統,在3大委員會中參加角逐。那麼毫無疑問,執政黨和臺灣政治已經進入赤裸裸的肉身搏鬥及利益交鋒的現形記了。
然而,這些派閥所爭的3大委員會席次,究竟有何意義呢?答案很清楚,派閥領袖們要的是在黨內機制運作的決策權及面對蔡英文的權力對話,進而産生權力分享的各種可能性。既然是分享權力,就必須弄清楚所謂的權力機制,到底存在於哪些地方。
首先,當然是每年的總預算,其次是“部會”正副首長和“國營事業”,乃至於子公司、孫公司的董座和總經理的派任,以及擁有龐大金流的各部會隸屬基金會的董座和執行長的分配與角逐。
若拿不到對話權和3大委員會的相關席次,當然就會在以上重要的權力機制位子上失去出任與派任的決策權。然而派系是絕對需要金流、物流與權位去長期加以滋養的。而目前民進黨的665位黨代表,幾乎都是在派系結構下所産生的地方政治人物或樁腳型人物,乃至代理人角色。也就是説,民進黨的核心組成不可能離開派系與門閥的組成。
爭奪這3大委員會的位子,正好説明瞭民進黨權力架構的本質,也説明瞭派閥政治對於國家機器的權位分割,乃至獵食。換言之,派閥的權力獵食行動就在這場“全代會”裏表露無遺,也告訴島內民眾,綠營的所謂理想與正義感也只是用來包裝派閥政治與權力獵食行動的糖衣罷了。
當穿草鞋的獵人換上了西裝或取得了令牌,每一個所謂理想的字眼其實都是一把一把的權力利刀,以及一兩一兩的金元計算而已。(歐崇敬 作者係臺灣中州科技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