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建民:蔡英文的治理理念只會加速臺灣衰落

2015-04-27 10:5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蔡英文在日前名為“找回自信、點亮臺灣”的演講中提出了她的治理理念,華廣網26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分析指出,蔡英文的經濟發展主張看似誘人,卻虛無縹緲,無法“點亮臺灣”,更不可能救臺灣,只會讓臺灣陷入萬丈深淵,加速衰落。

  全文內容如下:

  蔡英文在日前名為“找回自信、點亮臺灣”的演講中提出了她的治理理念,提出許多社會經濟發展主張,看似前景十分誘人,但卻是天邊的彩虹,虛無飄渺,根本不可行,不僅無法“點亮臺灣”,更只會加速臺灣的衰落。

  蔡英文“民粹主義”口號與理念無法拯救臺灣。蔡英文提出“人民的幸福才是衡量‘政府’施政最準確的指標”,而且強調“在我眼中看到的是人民,不是數字”。蔡英文的演講口才比過去提高許多,自信也增加不少,只是建立在“民粹”與“臺獨”思想基礎上的思想理念,是無法有效付諸實踐的,是無法促進經濟發展的,是無法達到她描繪的美好社會經濟遠景的。蔡英文將抽象的“幸福”作為衡量執政者的最高標準與指標,但何為“幸福”,她卻沒有回答,也難以回答。不同的人對“幸福”的理解與感覺是不同的,是很難找到共同標準的。這充分顯示了蔡英文“空心菜”式的論述特徵。

  蔡英文強調她眼中只有人民,心中只有人民,因此不重視“數字”,意在攻擊馬英九參選出提出社會經濟發展的“六三三”重要指標,以突出她與馬施政的不同,不會重視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這種思維是與現代社會發展徹底相違背的,是要人類回到沒有指標計算體系與標準的遠古社會,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現代社會經濟發展,不重視數字,沒有指標,如何衡量經濟發展速度、失業狀況、物價水準?又如何了解人民的感受與“幸福”?

  蔡英文認為目前臺灣有成長動能不足、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有勞工所得停滯不前問題,有青年高失業率問題,但這是臺灣社會討論多年的老問題,也是全球尤其是發達經濟體面臨的普遍性問題,不獨是臺灣的問題(許多發達經濟體的青年失業率甚至遠高於臺灣)。蔡英文也沒有提出具體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顯然她還是以學者的身份而不是未來政治家的角度看問題,她的論述更像一個學者對問題的薄淺討論,而不像一個候選人與未來的準執政者對未來治理的規劃與設想。這再次反映了蔡英文“空心菜”的典型特徵,反映了她缺乏足夠的治理能力。

  蔡英文在演講中還提出了許多美好的社會發展遠景,如“應讓勞工的家庭在醫療、教育、托育等方面得到支撐和基本尊嚴;當照顧長輩已成為一般家庭的沉重負擔時,要打造平價、優質的長照體系;當薪資所得者被沉重點的經濟壓力逼到喘不過氣,必須檢討稅制公平性”。這些治理或政策主張都是目前臺灣當局正在推動的重要施政政策,沒有任何新意。特別是解決這些問題,都必須建立在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必須有足夠的財力與實力,否則於事無補。

  然而,蔡英文曾公開反對重視經濟增長,更強調公平分配,且具有明顯的“反商情緒”,顯然這是無法實現她所描繪的美好遠景的。沒有經濟發展,政府沒有錢,如何能夠打造平價與優質的長照體系?解決低薪問題,蔡英文不是通過促進經濟發展、不是通過創新、不是通過提高企業競爭力等方式來實現,反而在稅制上找答案,根本是本末倒置。稅制公平只是將現有的餅(資源、財富)重新分配,而不是把餅做大,再公平合理的稅制,也提高不了薪資階層的收入,也解決不了他們沉重的經濟負擔。

  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要建立“非核家園”目標,提出“擴大節能作為、加速綠色能源”政策主張,但卻沒有提出如何擴大節能、如何發展綠色能源。依當前臺灣與國際發展現狀,在較長時間內,綠色能源還無法大規模替代傳統能源或石化能源與核電,預示著蔡英文無法有效解決廢除“核四電廠”與舊核電廠屆期不再延役造成的能源與電力緊缺問題。如果民進黨執政,蔡英文果斷採取這樣的政策,依目前臺灣當局與權威專家的估算,臺灣電力供應緊張,停電不可避免,電力漲價不可避免,必將對臺灣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造成很大衝擊,屆時哪會有人民的“幸福”可言。

  當經濟發展受到制約之後,蔡英文提出的其他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目標,同樣會受到衝擊與影響。當人們的錢包變薄,福利無法改善時,蔡英文強調的“尊嚴”與“幸福”將無從談起。更可怕的是,蔡英文表示,“過去是‘政府’與財團主導內政與經濟發展問題,民進黨要納入第三部門、人民等社會力量”,不僅表現出她強烈的“反商情結”與對馬當局的污名化攻擊,而且反映出她的不切實際。要將含義不清的“第三部門、人民等社會力量”納入治理體系與參政,是民粹主義的極致化發展,違背民主代議制的基本原理與原則,更增添了治理的風險,將會導致施政體系的混亂,無法有效決策,影響效率,耗損競爭力。

  可以説,依照蔡英文的社會經濟發展主張與理念,無法“點亮臺灣”,更不可能救臺灣,只會讓臺灣陷入萬丈深淵,加速衰落。(王建民,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