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鬱:國民黨走到生死存亡的邊緣
據中評社香港12月3日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謝鬱就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大敗接受中評社專訪時表示,當下國民黨已經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然而,有危就有機,國民黨能否浴火重生,要看其能否真正痛定思痛,徹底檢討、去舊除弊,喚回民心。
謝鬱對中評社重點提到,本次支援柯文哲的年青世代大部份是在陳水扁、李登輝強推“去中國化”政策下成長起來的世代,這一次綠營大勝是收穫了之前所播下的種子,這給國民黨的提示是,務必把握時代的脈搏、將青年工作作為工作重心,並切實、有效地推進“去獨化”,才能有效提升競爭力。
馬英九內外壓力空前巨大
謝鬱評論道,馬英九辭去國民黨黨主席職務,至少表明國民黨黨內上上下下要求馬英九辭職為敗選負責的壓力是空前巨大的,目前,國民黨面臨的危機也是空前的,軍心士氣低迷,內憂外患交織。
謝鬱表示,馬英九辭去黨主席,或許給予國民黨一個浴火重生的機會,但是在國民黨黨內權力重組過程中有可能面臨新一波的政治風暴。
謝鬱具體分析道,如馬英九辭職,國民黨未來的改變無非有兩個方向。
“消極的方向是,內鬥加劇、沒法再整合出有控制力的權力核心來,之後便持續渙散下去。鋻於當前內部的各種矛盾錯綜複雜,整個國民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選出新的國民黨主席,也可能無法完全控制這個政黨,在2016年面對氣勢大漲的民進黨,政權保衛戰凶多吉少,”謝鬱表示,“然而,還有一種可能,也是現在一些基層的國民黨員所希望看到的,就是希望馬英九辭去黨主席後,國民黨能夠重新盤整,推出來有改革能力和實力的人,整合國民黨內各種矛盾,重組領導核心,帶領國民黨去除這些年的積弊與沉屙,就是一個很好的新起點。”
不過,謝鬱亦指出,國民黨所面對的形勢非常嚴峻,問題非常多,現實能給國民黨的機會和時間也已經非常有限了。
國民黨亟需跟上時代、去舊除弊
謝鬱表示,國民黨的這一次全面潰敗,是根本性的也是全局性的,即國民黨完全脫離社會民意,沒有感受到臺灣社會大眾最強烈需求與期望是什麼。”
正如朱立倫所説,“人民對我們怒吼,我們都聽到了,我們都要痛定思痛,才有下一次人民給我們的機會,我們也要徹底檢討,為什麼新的世代沒有支援我們,是我們沒有隨著時代變遷做好改革。”吳志揚落選時也發表感言説,政黨政策要符合人民期待。這反映出國民黨整個黨的政策和作為是與民意脫節的。
謝鬱説,國民黨對臺灣社會最新的脈動無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政策改革不得民心、經濟不振、薪資凍漲、物價高攀、 12年公共教育、食安風暴等等,民怨累積,許多藍營傳統支援者不投票。國民黨事先對選情的評估,認為自己不會差太遠,所以當他們最終看到這樣如此之大的差距會覺得非常意外,他們完全沒有了解到真正的民意,還在用傳統的思維,傳統的模式打選戰,這就是國民黨的最大問題。
謝鬱表示,在新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國民黨已經落伍了。國民黨改革實際上是要改變既有的傳統思維模式、對權力的思考、政黨的運作、政策的決策機制、對民意動向的觀察,等等。”
青年工作是國民黨未來的工作重點
“年輕人更願意選擇柯文哲,這是這次選舉中一個非常需要重視的現象,”謝鬱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這代年輕人都是在李登輝、陳水扁‘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新一輩,他們臺灣主體意識特別突出,這與他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息息相關,這一狀況在太陽花學運中反映地尤為突出。”
謝鬱表示,國民黨需要獲得年輕人的認可,如果得不到年輕人的認同,這個政黨是沒有前途的,因為老一代勢必會凋零,而現在年輕一輩思想變化非常快,只靠傳統的東西無法維持政黨的生命,一個政黨必須了解這個社會的最近變化與需求。
謝鬱説,這些年來,國民黨應該抓緊恢復傳統的教育、給“去中國化”的教育進行撥亂反正,但馬英九執政到現在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太少,李登輝和陳水扁是用政權的力量強行修改教科書,全方位的在政治、經濟、社會各個層面推行“去中國化”政策。但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在這方面撥亂反正的工作太不夠了。
“這一次‘九合一選舉’是地方性質的選舉,兩岸議題不是主軸,並不直接影響到兩岸關係,民進黨也沒有刻意地打兩岸關係牌。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次選舉牽動了臺灣的政治格局、政黨版塊挪移,也勢必影響未來的國民黨和民進黨兩岸政策走向,所以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是間接的、是未來式的、也可能是長久的,”謝鬱説。
對此,謝鬱認為有兩個關注點,“一是,國民黨核心權力中心變動之後,將如何評估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怎麼把兩岸關係和政黨的核心價值、傳統立場,基本政策推進。”
“二是,對民進黨來説,這一次選擇的結果讓民進黨在邁向執政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蔡英文2012年所説的,重新執政還差一里路這幾路指的是兩岸關係,民進黨在這次選舉之後如何思考兩岸政策,在兩岸政策方面作出怎樣的判斷,值得觀察,有兩種方向:一種是因為大勝了所以更有信心,進一步調整兩岸政策掃清重新執政的障礙。另外一種是,已經大勝且狂勝了這麼多,不必也不需調整“臺獨”立場,如果作出這樣的判斷,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絕非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