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坤傑: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難有實質突破
5月25日,蔡英文當選民進黨新一任黨主席。華廣網今日刊載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史坤傑的文章指出,雖然蔡英文高票當選,但民進黨“兩個太陽”爭斗大戲並未落幕,蔡英文的“黨內共主”地位尚未形成,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也未見曙光。
全文內容如下:
5月25日,民進黨舉行第15屆黨主席選舉,在這場“對壘”中,蔡英文一如外界預期以高票當選為新一任黨主席。儘管此次選舉結果毫無懸念,但從中透露出來的訊息卻值得深思。
“兩個太陽”爭斗大戲並未落幕
蘇貞昌與蔡英文的政治心結由來已久,最早起于2010年五市選舉,再到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黨內初選,兩人矛盾發展到極致。蔡英文因2012年敗選辭去黨主席後,仍然活躍在臺灣政壇並積累起足夠人氣,在重大議題中也能始終保持發言權,對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形成強大壓力,以至於外界説民進黨有“兩個黨中央”、“兩個太陽”,蘇、蔡兩人之間的明爭暗鬥始終沒有停止過。此次黨主席選舉,表面看蔡英文勝選,從此掌握了黨機器,佔據了有利的戰略位置;蘇貞昌卸任黨主席後丟失可維持知名度、擴大影響力的政治舞臺,“蔡上蘇下”表明蔡、蘇“兩個太陽”之爭勝負已分、大戲落幕。而實際上,從蘇貞昌宣佈放棄參選以來的表現看,其動作頻頻,顯見其對2016仍存有強烈的企圖心,“兩個太陽”之爭不但沒有中止,反而有進一步加劇之勢。除力挺林義雄積極推動“反核四”運動、借綠卡議題高分貝“打馬”外,蘇貞昌還拋出所謂“憲政改造”議題,公開表示“‘臺獨’不是用喊的,而是用做的”,企圖展現自身的能力、魄力,營造“蘇規蔡隨”的氛圍,給蔡英文出難題、增困擾。一旦蔡英文在“臺獨”主張及“憲改”議題上處理失當,必將面臨來自黨內外的強烈質疑,爭取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出線的優勢將銳減。可以預見,蘇貞昌未來將繼續在某些敏感議題上主動出招,迫使蔡英文表態,逼其犯錯,為自己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出線營造有利聲勢。
蔡英文的“黨內共主”地位尚未形成
蔡英文2008年擔任黨主席時,正是民進黨創黨以來最低迷的時期之一。蔡英文那時承擔起黨魁大位,也在當時獲得黨內各派系的奧援與支援,蔡英文當時可説是“眾星拱月”、“明星待遇”,“黨內共主”的稱謂實至名歸。此次黨主席選舉則形勢大變,蔡英文的領導權威和政治地位面臨空前挑戰,“黨內共主”地位短期內恐難形成。蔡英文與民進黨的淵源不深、資歷較淺,由於其競選黨主席直指2016“大位”的企圖明顯,擔任黨主席後的所有改革動作,難免會被添加上權力佈局的意涵,黨內各派系恐難“無私而團結”地予以支援。蔡英文回絕了謝長廷欲與之聯手的政治結盟,單槍匹馬挑戰黨魁,一定程度上堵死了謝長廷的政治前途,壓縮了“蔡係”與“謝係”合作的空間,陷自己于孤立的境地。黨主席投票日當天,謝長廷再次表示“參選黨主席就不要選‘總統’”,顯見蔡、謝的聯盟關係已經生變,謝長廷將不會像當初那樣對蔡英文多所協助。蔡英文雖然沒有與“獨派”劃清界限,但也沒有得到“獨派”更多的青睞與奧援,特別是之前蔡英文以“小英教育基金會”的名義,低調推動兩岸交流,得罪了部分深綠勢力,對獲取“獨派”的支援有所不利。綜合上述原因,再加上蘇貞昌因素的影響,蔡英文的領導權威已由2008年擔任黨主席的“眾星拱月”演變為目前的“各派抗衡”。
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未見曙光
2012年敗選以來,面對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歷史潮流,蔡英文不得不逐步調整其兩岸政策的視角,順應民意趨勢,開始對兩岸交流採取相對務實、開放的態度,包括基本肯定兩岸合作成果,正面評價民進黨人“登陸”行為,積極推動和鼓勵民進黨與大陸的交流等。這是否意味著蔡英文當選黨主席後,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轉型將迎來轉機?答案是否定的。儘管蔡英文的兩岸政策相對理性務實,但基於民進黨當前首要任務、黨內政治現實及島內政治生態等,其當選黨主席後的兩岸政策突破空間十分有限,只會局限在具體政策、表面姿態上,而在意識形態上仍會維持民進黨現有的兩岸政策主張,即堅守“臺獨”立場,拒認“九二共識”。主要原因是:民進黨當前面臨的關鍵任務是年底的“七合一”選舉,兩岸政策調整並不是首先考慮的方向;馬當局政績不佳有利於民進黨選情,蔡英文沒有調整兩岸政策的現實壓力;蔡英文面臨著與蘇貞昌爭奪“獨派”支援的競爭,在鞏固黨內權威的現實考慮面前,蔡英文難以在兩岸政策上有大的突破。(本文作者為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