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民進黨的“學運後遺症”有解嗎?
二、“邊緣化”的民進黨
一場20多天的學運沸沸颺颺,不僅癱瘓了臺灣“立法院”,也影響了民眾的正常生活,更造成3.91億新台幣的損失。民進黨反對服貿、反對兩岸經濟合作固然是基於政治考量,然馬當局的確因此灰頭土臉,民進黨必然撈到好處了嗎?學運退場後,民進黨內訌四起:有人指責整個黨遭到邊緣化,有人批評議會路線失能,甚至説出“距離被人民拋棄日子不遠”的重話,一幅難抵問政路線被迫倒退的窘態,呈現在臺灣公眾前。
首先,“政治漁利”收穫不豐。民進黨拿學生當槍使,學生們也確實是鬧起來了,當看到馬當局左支右絀、進退兩難時,民進黨必然是私心竊喜,但當上凱道時全員被要求收起旗幟在臺下當觀眾時,民進黨應該已經明白形勢反客為主了,等著坐收政治漁利的計劃也就自此泡湯了,這正是民進黨感嘆“被邊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緊接著,民進黨又遭遇美國官員連續表態譴責綠營不當杯葛,而當王金平出手把學運難題徹底解決時,民進黨更是什麼好處也無法再撈到。早在學生佔領議場後,就有民進黨內人士笑稱:民進黨公職只能當“看門的”,連走進議場的機會都沒有。更有不少反服貿人士認為民進黨“只會破壞不懂建設”,失望之情溢於言表。民進黨機關算盡,卻在馬當局聲勢受挫之際未能將臺灣民眾的支援轉向自己,又何談借反服貿撈取政治資本呢?
其次,形象受挫。過去9個月來,民進黨為了阻止服貿協議在“立法院”過關,除了到處宣傳服貿如何“邪惡”與“包藏禍心”,還千方百計拖延杯葛、霸佔主席臺、阻撓議事。但就在臺灣學生反服貿如火如荼之際,民進黨卻在美國向相關部門散發説帖,聲稱民進黨並非全面反服貿、也願意提出解決學運僵局的方案。這種説一套做一套的醜陋嘴臉真是令人無語,也令學生們滿腔熱血的靜坐、抗議畫面變得滑稽可笑。臺灣《聯合報》還爆料民進黨的“逢美必軟”不止於此:學生佔領“立法院”期間,王金平要求易地召開“院會”,綠營卻以議場具有“神聖性”極力反對,但等到美方一説出重話,民進黨立刻低頭同意!這種虛偽的態度,在此次學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從長遠來看,怎麼可能有利於其取信於民呢?
大陸學者嚴安林指出,民進黨內部很多人表示,他們反對的只是馬當局和大陸簽協議,如果換民進黨執政,也會和大陸簽服貿協議,甚至更積極、更快,因為服貿協議對臺灣是有利的。所以説到底,民進黨只是為了一己之私,而置2300萬台灣民眾的利益於不顧。在參加3月30日的大遊行時,蘇貞昌就被身旁的一名民眾揶揄“不要老想著選舉,要為臺灣多做一些事”。可見,民進黨如何在“後學運時代”找到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