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其祿談服貿:臺灣不開放沒更好的選項

2014-03-26 08: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簽訂經濟協議已是全球趨勢。但為何臺灣學生反服貿?勞工懼怕服貿?綠營打壓服貿?臺灣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暨政治經濟係教授張其祿25日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學運也好、反服貿也罷,在這次運動中最核心的爭議其實在於“分配”!

  張其祿,1968年生,臺灣桃園人。美國南加州大學公共行政學博士。臺灣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暨政治經濟係教授。

  談到服貿爭議延燒,張其祿指出,簽訂經濟協議其實是全世界都正在做的事情,臺灣無法脫離全球經濟體而獨立存在。簽訂服貿等於是把臺灣的小池塘拓展成兩岸的大海洋,具有移動能力的企業自然有發揮的空間。臺灣島內企業再怎麼厲害,這市場就是2300萬人,但如果兩岸是一個互通的市場?當然市場擴大了,自然可從中增加GDP。

  張其祿進一步説明,但我們回頭看看一些弱勢、不具移動性的local企業或産業,本身不具移動性與高技術性!加上“服務業”更無法歸類在“高端技術”産業,雖然服務是種藝術、更是臺灣強項,但服務業畢竟還是比較容易學習、仿傚的。在技術能力低、流動性差、資本較弱這一過程中,很容易變成相對弱勢、向下看齊!有時候學者可以進行一些經濟預測與評估,但總有失準的時候,這些都很難去預料整體真實的過程變化,往往得看最後結果,而結果往往已回不了頭!

  張其祿指出,今天有跨國移動能力與雄厚基礎的企業在更大的池塘裏,自然是容易得利的多,至於那些local、不具技術性的那一端所遭受的衝擊,在經貿簽訂上是不容易觀察並享受成果的。

  張其祿認為,臺當局在面對如此重大的經濟協議時,應該是要有制度性的設計並讓各階層、各産業參與,並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任何狀況,進行防備並預留最壞考量。因為受損害的準備,如同防災一樣,我們無法預知何時會出現天災人禍,這些都必須進行防範,如此在政策説服的機率上,對民眾與學生們也是相對可接受的。

  張其祿觀察,臺灣這幾年的總體現象其實跟全球其他地區所遭遇的狀況如出一轍,臺當局在面對資方(企業)與勞方(勞工)時,同時是在面對公共的財政狀況!首先具有移動能力的企業會要求臺當局必須要給優惠,讓企業去創造較大的GDP以累積資本。今天臺當局若不給優惠,企業便可選擇出走。一旦臺當局想留下企業,就必須提供企業各項優惠措施。這些不外乎減稅、招商引資、提供基礎建設,對臺當局而言,都必須付出鉅額支出。

  此外,企業在賺到了錢後,會不會把勞工人力的薪水提高?張認為這完全得看企業良心。而絕大部分企業是不需要增加人事成本的。因為企業無須把薪資提高,就能得到可用的人力。臺灣訓練了許多人,但為何大學生起新只有22K?因為你22K不做,後面還一堆人搶著做。

  張其祿表示,臺灣的勞工與企業在“議價能力”上是有限的。不論是勞工或臺當局,誰把企業逼急了,企業是可以選擇出走的。臺灣勞工這一塊沒有辦法跟企業主議價,終其最後,還必須反過來要求臺當局保護並提供相對的社福保障。而這一區塊又得臺當局買單!當局一方面要照顧企業,另一方面還得照顧勞工並提升社福支出,長久迴圈下去,將成為當局的財政危機。當局窮、民間也窮!特別是越靠向藍領端的階層更無法享受到經濟成長的果實。

  張其祿説,時尚品牌LV(LouisVuitton)已快不是法國品牌了!精品集團LVMH總裁、法國首富阿諾(BernardArnault)要移民去比利時,這都是血淋淋的全球現象。少數人拿到成長的果實,而多數人卻拿不到。相對的,臺灣現在的困境在於,如果我們不朝開放這個方向走,似乎也沒有更新更好的選項!

  張其祿觀察,反服貿的矛盾在於,如果臺灣不簽競爭力自然是弱化的!但抗議的學生與民眾認為簽了之後對我們是不是有好處呢?現今這兩個問題擺在一起,該怎麼妥協出一個較好的政策?再加上兩岸特殊的政治關係!那真是一個難解的分配問題。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