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楊平:全國兩會為深化兩岸關係發展注入活水

2014-03-14 09: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華廣網今日刊載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平的文章,分析全國兩會中政協、政府工作報告涉臺部分內容的重大意義。文章指出,涉臺部分內容展現了全國兩會對臺灣問題的高度重視,為深化兩岸關係發展注入了活水、增添了強勁動力。

  全文摘編如下:

  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于近日相繼在京召開,俞正聲主席、李克強總理分別作了政協、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涉臺部分篇幅雖不長,但卻內涵豐富、重點突出,展現了全國兩會對臺灣問題的高度重視,為深化兩岸關係發展注入了活水、增添了強勁動力。

  堅持中共十八大既定的對臺基本政策不動搖。學習領會全國兩會對臺政策精神,可以深刻感受到其堅持大陸既定對臺政策不動搖。俞正聲主席的政協工作報告和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此都提出了明確要求。俞正聲表示要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2013年工作總結報告指出,2014年是深入貫徹中共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一年,要求認真學習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和俞正聲主席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要求上來,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努力擴大與臺灣基層民眾的交流,不斷增進對一個中國的認同。李克強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即“堅持‘九二共識’,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是大陸對臺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兩岸關係持續穩定發展的政治基礎,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方針的有力體現。兩位領導人對上述內容突出加以強調,充分顯示全國兩會堅持中共十八大既定的對臺基本政策不動搖,體現出大陸對臺工作的持續性、一貫性。

  展現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堅強決心。從俞正聲主席和李克強總理所作的工作報告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全國兩會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堅強決心。兩位領導人都表達了全面推動兩岸關係深化發展、努力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目標的心願。俞正聲指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奮鬥,要求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組織政協委員與臺灣民意代表互訪交流,加強同臺灣島內有關社會組織和團體的友好交往,大力宣導“兩岸一家親”理念。李克強表示,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維護骨肉情誼,凝聚同胞心力,為建設中華民族美好家園、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貢獻力量”。李克強還指出,“我們期待雙方越走越近,越走越親,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為不可阻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這番話表達了循序漸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決心。一方面要加深兩岸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營造“兩岸一家親”的和諧關係,使得“雙方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努力推動兩岸全面交流、合作,協商解決存在的各種棘手問題,為建設中華民族美好大家庭、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實現中國夢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表達了在任何情況下也要勇往直前、始終堅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立場,因為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無法逆轉的歷史潮流。

  為深化兩岸關係發展增添強勁動力。兩會工作報告中涉臺內容雖不多,卻不乏影響巨大而深遠的新思維、新論述,為深化兩岸關係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如報告中提出的維護“一個中國框架”,就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是全國兩會對臺論述中一個新的亮點。“一個中國框架”相比“一個中國原則”提法,雖無本質區別,卻更能表現出大陸對臺政策具有的包容、務實和靈活性。有學者認為,“一中框架”是對“一中原則”進行了軟性處理,其概念更富彈性。兩相比較,“一個中國原則”雖是客觀存在,但更偏重主觀認知,相對硬性;“一個中國框架”則根據兩岸各自現行規定,著重強調“一國”的客觀存在,相對軟性。這樣的處理,可以從兩岸雙方現行規定出發,將雙方對一個中國認知共同接受的部分連接起來,形成共識,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打開新的前景。這種認知頗有見地。當然,也許有人會説,“一個中國框架”並非是這次全國兩會上首次提出。的確,胡錦濤和習近平總書記先前都曾提到過“一個中國框架”。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曾指出: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習近平總書記去年6月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一行時強調,兩岸增進互信的“核心就是要在鞏固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但這些都並不影響到“一個中國框架”是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一事實。這説明瞭“一個中國框架”已成為大陸予以全面貫徹落實的立場、態度。此外,全國兩會決定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産生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不僅將有力推動大陸建設發展及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進步,也必將對臺灣、對兩岸關係産生積極而重大的影響,這無疑是兩岸關係深化發展的巨大助力。(本文作者為江蘇省臺灣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