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王昆義:“華山論劍”之後民進黨的走向

2014-01-20 14:0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近日發表中評社評論員、臺灣戰略學會理事長王昆義的文章説,1月9日,民進黨原定要通過“對中政策總結報告”,並以“憲政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但“憲政共識”沒有通過,文件名稱最後也被修正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這項結果不僅引來兩岸媒體的強力批判,國臺辦的發言人指這是民進黨在煽動“敵意與對抗”,國臺辦主任張志軍也批評説,民進黨不能跟著時代潮流走,就會沒有出路。

  相對於大陸對民進黨繼續堅持“臺獨”所發出的強力批判,馬當局卻顯得有些淡定,也許馬英九認為有大陸代為批判就夠了,自己並不需要去淌這趟渾水。

  其實,民進黨至今都不怕大陸的批評,大陸批評得越多,罵得越兇,這是給民進黨加分,而不是減分。民進黨不需要由大陸下指導棋,你想要“凍獨”,我就不給你“凍獨”的想法,你不要“憲政共識”,我就偏偏要把“憲政共識”列為重要的議題,反正民進黨再怎麼修正“臺獨”路線,也不可能從大陸要到一顆糖,這就是民進黨最典型的“反中心態”。

  除了這種“反中心態”之外,大家在批評民進黨還繼續停留在利用“臺獨”,進行煽動“敵意與對抗”之時,也許應該冷靜下來思考民進黨在這次討論對中政策以後,民進黨會有什麼新的變化。

  這裡有一句話必須留意的,也就是討論“總結報告”那一天,謝長廷要求對“憲政共識”翻案,盼以他主張的“憲法各表”取代憲政共識,最後則通過蔡英文的建議,以“積極凝聚臺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

  從這裡可以了解,謝長廷和蔡英文的“對中路線”,應該有越來越趨於一致的情形,未來兩個人是否會結合成“和中派”,跟蘇貞昌與遊錫堃所結合而成的“反中派”進行對抗。如果是這樣,未來民進黨的對中政策,就會變成兩大派角力的新戰場,所以如果這一次的對中政策就一次定案,也不必然會成為民進黨全體黨員得以共同遵守的政策。

  事實上,如果從實力來看,謝、蔡如果結合,他們的實力應該要比蘇、遊的實力大得多,因為謝長廷一個人可以力阻“憲政共識”的通過,而蔡英文也可以把“憲政共識”修正為“臺灣內部共識”,所以謝長廷和蔡英文如果能結合成“和中派”,未來兩人在民進黨內要阻止“臺獨”的聲浪,也不是難事。

  所以民進黨進行了9次的華山會議,也不必然都是白費心機,起碼可以看出民進黨未來的路線將如何形成,當這些路線形成之後,誰才有實力去主導民進黨的“對中政策”,這應該很快就會浮現。

  從現實面來看,民進黨是一個多重派系組合而成的權力機構,所以強烈的鬥爭是它的常態,如果沒有進行一場強力的鬥爭,就想輕易把“臺獨黨綱”給凍結,這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即使是提出“凍獨”的柯建銘,他也無力堅持要把“凍獨”列入總結報告中當議題。

  從這裡可以看出,未來一段時間內,民進黨不可能會再花這麼多時間與人力去討論“對中政策”,“對中政策”的形成,必然會在民進黨主席或要競選“總統”的個人身上,由他們去表述自己所堅持的“對中政策”是什麼。這就像馬英九口頭一直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對中政策”,但實質開工英九並沒有去恢復“國統綱領”和召開“國統會”。

  所以,從理性的層次來看待民進黨沒有形成的“對中政策”,既然大家早就知道“凍獨”並沒有被列入議題中,反而是大陸不喜歡的“憲政共識”被列入議題,那麼與其讓“憲政共識”通過,還不如不要通過,這應該更符合大陸的利益。如果一開始“凍獨”就被列入議題,而沒有在會中通過,這才是應該批評之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