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正確看待臺灣社會的兩個面孔
華廣網今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提出要正確看待臺灣社會的兩個面孔。文章指出:要客觀地全面地觀察臺灣,才能對臺灣社會有一個較為真實的了解與認識,才有助於兩岸真正地相互了解,取長補短,促進兩岸社會的共同進步。
全文摘編如下:
日前大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訪問臺灣,讚揚“臺灣處處是雷鋒”,而且表示臺灣社會並非如電視上看到的那樣亂,只亂在“立法院”。莫言對臺灣社會的評價再次受到島內社會各界的關注。其實,近年來,大陸對臺灣社會的言美之詞不少。前兩年,大陸某知名媒體雜誌以“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作了封面專題報告,在島內掀起轟動,讓臺灣民眾感到無比自豪。還有大陸一批文化界名人訪台後也是一片頌揚之聲,臺灣被譽為“民國風範”、“傳統家園”、“世界上最好的華人地區”。那麼臺灣是否像他們看到的那樣美好、令人想往?
顯然不全是。現實的臺灣是一個非常複雜、多元與多面的社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對臺灣大加讚美的大陸知名人士,其實大多是第一次到臺灣參訪後對臺灣的第一印象,接觸與見到的只是極個別的人,看到的只是局部的臺灣,是民間的臺灣,而且是表面的臺灣,而不是整體的臺灣,更不是政治的臺灣。
政治語境下的臺灣與非政治語境下的臺灣,媒體下的臺灣與非媒體下的臺灣,完全是兩個不同的臺灣,完全是兩個不同的面孔。
不看臺灣電視政論節目,走入臺灣民間社會,尤其是與臺灣朋友往來與聚會,不談政治,臺灣確實是一個祥和、友善、親切、平靜的社會,就這一點,上述大陸人士對臺灣的言美之詞也不為過。但如果看看臺灣的電視政論節目,則臺灣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上電視的政治人物、專家學者與媒體人,天天批當局,天天罵“老馬”(英九),馬當局推動的一切改革措施皆是錯的,是不對的,全反對,大批判;整天在唱衰臺灣,經濟悶,工資停滯,物價上漲,房價太高,社會財富分配嚴重不均;藍綠惡鬥,政爭不斷,“議會暴力”經常上演。似乎臺灣一無是處,沒有希望。顯然,這不是大陸知名人士看到的理性的、祥和的、友善的臺灣。
同樣在政治場域,臺灣也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景象,藍綠對抗十分激烈,政治鬥爭十分尖銳,甚至充滿著仇恨。最近島內政壇紛爭與政治亂象就是證明。“司法關説”無罪,“司法關説者”成為英雄,王金平的民眾支援率超過60%,而堅持與維護司法正義者的馬英九,反而成為人民公敵,支援率降到10%以下,讓人不可思議。尤其是涉及敏感的兩岸政治議題,臺灣更是另一種讓人震驚的景象:視大陸為臺灣最大威脅,認為大陸在國際社會打壓臺灣,對大陸的讓利沒有多少好感,而視美日是臺灣最可靠的盟友,甚至對日本否定侵略戰爭與慰安婦問題無動於衷;藍綠在政策上對大陸配偶、大陸學生、大陸游客、大陸企業等處處歧視,另眼看待。可以説政治語境下的臺灣,並不是那樣的理性、友善與美好。
就文化、文明層面看,不可否認,當年蔣介石為對抗大陸發動了“中國文化復興運動”,在臺灣弘揚中華文化,使得今天臺灣得以較好地保持了中國傳統文化,這是值得慶倖的事情。同時,臺灣較早步入現代化社會,民眾文化教育程度高,社會文明禮貌程度高,這讓初到臺灣的大陸知名人士對臺灣有更直覺的感受與體會,特別是與處於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大陸相比,對臺灣的現代文明給予肯定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不是臺灣社會的全部與全貌,也不是一個真實的臺灣。如今臺灣社會的包容度大大下降(民眾對馬英九及官員的無禮與污辱,已超出政治抗議的範圍),唯利是圖重新高漲(對大陸游客出售高價假茶,食用剩飯剩菜),黑心與問題食品重新氾濫,等等。
確實,我們不能輕意對臺灣社會下定義,既不能簡單地將媒體下的臺灣視為真實的臺灣,不能將政治語境下的臺灣視為整個臺灣,但也不能僅憑自己初步的感受就將臺灣視為“天堂”,“處處是雷鋒”,“是一片最美的風景線”,給予過度讚美與頌揚。這種過度的讚美,反而讓臺灣民眾自己都感到不自在,有臺灣學者直嘆“把臺灣讚美得受不了了,連我們這些在臺灣住過的人都覺得有點尷尬跟害羞了”,“我真疑惑你們要捧殺臺灣”。可見,我們要客觀地、不帶主觀偏見地、全面地觀察臺灣,才能對臺灣社會有一個較為真實的了解與認識,才有助於兩岸真正地相互了解,取長補短,促進兩岸社會的共同進步。(王建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