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東:析馬英九勝選的三大原因
2012-01-17 10:11: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二、“要ECFA”打敗了“重新鎖島”
就兩岸關係而言,政治與經濟議題是一體兩面無法分割的,有什麼樣的兩岸關係定位,就會有什麼樣的兩岸經濟政策。在這場島內重大選舉中,堅持“九二共識”的馬英九與反對“九二共識”、堅持“臺獨”的蔡英文,圍繞著兩岸經濟議題也展開了激烈的大辯論。
馬英九主張兩岸開放政策,執政四年來積極推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通過兩會協商談判,簽署了包括ECFA在內的16項協議,對促進臺灣經濟發展、減緩全球金融海嘯和歐債危機對臺灣經濟的衝擊,發揮了重要作用,使臺灣同胞分享到實實在在的“和平紅利”。試舉幾例:
2011年1-8月,臺灣外銷到大陸的出口總額大幅成長,其中大陸給予臺灣“早收清單”內的貨品較2010年同期增長近13%。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以來,全球共關閉了約50家晶圓廠,但臺灣一家都沒有關。原因主要是2009-2011年,大陸家電品牌廠商組團從臺灣採購了130多億美元的液晶體電視面板。
ECFA的簽定給臺灣養殖業的農民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例如石斑魚四年前出口到大陸只有2,742萬元,2010年增至24萬元,增幅達87倍。兩岸簽署虱目魚“契作”後,不僅使臺灣虱目魚的外銷有了可靠保證,光是上海一地一年就要供貨300萬台斤,更減少了以往中間商的盤剝,使每斤的收購價格比往年平均至少多了5元。
再説觀光服務業。近三年來300萬陸客入島旅遊,已經為臺灣創造了超過1,000億元的效益,觀光業也因此增加了1600億元的投資,包括旅館、餐飲、遊覽車等等。導遊更是供不應求,土特産品熱賣,光是鳳梨酥的營業額就從四年前每年20億,2000年急增至250億,成長12倍。
然而,蔡英文從“臺獨”意積形態出發,一再攻擊馬英九的兩岸開放政策是“傾中賣臺”,污衊ECFA是“糖衣毒藥”,並曾發動綠營支援者展開大規模的街頭抗爭,甚至揚言要發動“公投”反對ECFA。
選戰開打後,鋻於ECFA得到臺灣主流民意的肯定與支援,蔡英文不得不公開表態接受兩岸談判的“既有協議”,未敢再露骨地加以反對,但又奢談她的兩岸經濟政策與馬英九不同,是“從世界走向中國”,攻擊大陸對臺“讓利”是馬英九拿“主權”換來的,聲稱ECFA不是“萬靈丹”,當選後要通過“民主程式” 重新加以審查云云,預留了未來修改包括ECFA在內的兩岸協商成果中,她認為有傷臺灣“主權”條款的迴旋空間。以此同時,蔡英文又大打“階級劃分牌”,攻擊馬英九的兩岸經濟政策只是圖利財團,造成貧富分化,不公不義,“站在馬英九旁邊的都是富人”等等,挑撥階級對立,利用所謂“三隻小豬”,把自已打扮成“弱勢族群”代言人,騙取選票。
蔡英文的上述言論表明,一旦她上臺執政,臺灣勢將重新回到陳水扁執政時代所謂“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鎖島”政策。面對即將到來的另一波更為凶險的歐債危機,倘若蔡英文勝選上臺,失去大陸的“靠山”,臺灣經濟不僅僅會被邊緣化,更將萬劫不復,後果不堪設想。
誠如馬英九所言,ECFA雖然不是“萬靈丹”,但是臺灣經濟的“救命丸”。蔡英文的兩岸經濟政策在這場“大選”中受到藍營支援者的強烈質疑,通過大辯論,包括工商企業界在內的廣大經濟選民逐步認清了它的嚴重危害性和“弱勢族群代言人”的虛偽,紛紛表態支援ECFA,並最終用自已手中的選票否決了蔡英文的“鎖島”政策。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