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劉紅:實現兩岸“經濟兩化”還有很長的路走

2010-07-23 13:07:00
來源:
字號

    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符合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客觀規律,一是有利於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在經過30餘年兩岸經濟交流、兩岸經貿總值近萬億美元和臺灣順差近6200億美元、臺商投資大陸近500億美元基礎上,如何擴大既有産業合作平臺的生産服務功能,優化産業資源配置效率,擴大産業集聚效應,需要根據“經濟兩化”(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經濟合作制度化)的總體目標,建立不同經濟領域和行業的合作機制。通過ECFA,兩岸經濟界可以通過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進行更高層次的制度設計和戰略規劃,抓住兩岸經濟的整體優勢,進一步拓展兩岸合作的層次和領域。二是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兩岸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兩岸各自的産業調整、尤其是發展新興産業勢在必行。ECFA可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利用兩岸行業的互補性,進行新一輪企業結構調整,拓展新的合作空間,積極推進功能性合作平臺、擴大企業間的項目合作等。三是有利於兩岸共同應對日益嚴峻的國際競爭。面對正在逐漸度過國際金融危機、開始復蘇而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國際經濟形勢,兩岸“經濟兩化”可以進一步謀求各自最大化利益的需要,提高各自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抗風險能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兩岸企業的競爭力。特別是對於經濟邊緣化危機正在加大的臺灣來説,只有通過兩岸“經濟兩化”,才能幫助臺灣儘快融入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總之,兩岸“經濟兩化”進程的加速,兩岸可以攜手進軍國際市場,拓展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四是有利於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灣進入早期清單的539項、佔臺灣對大陸出口16.1%的早期優惠中,臺灣有2.3 家中小企業和42萬勞工受惠。對於ECFA對臺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至少在0.5個百分點以上,馬英九則認為有提高臺灣GDP1.6%至1.7%的效果,臺灣經濟增長率將上看8%。

    實現兩岸“經濟兩化”,還有很長的路走。一是在累積政治互信的同時,抓緊落實早期清單和解決後續問題。ECFA屬於框架性協議,在涉及許多産品與市場開放的問題的具體協商過程中,恰當處理因為資料重新配置帶來的産業替代、局部區域、相關産業、部分階層收益不均,特別是解決由“投資帶動貿易”向“要素合作”轉化過程中的貿易不平等問題,必須認真對待和妥善解決。二是繼續為兩岸實現“經濟兩化”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臺灣執政當局面對“臺獨陣營”宣揚ECFA是“親中賣臺”、“犧牲臺灣主權”、進行“十年抗爭”的論調,要以臺灣經濟發展、臺灣同胞福祉為重,摒棄“戒恐心理”,以更加積極、開放、務實的心態來看待兩岸“經濟兩化”。三是反擊“臺獨陣營”的抹黑和挑釁。泛綠軍宣揚ECFA使得“臺灣勞工沒頭路、農民害了了、傳統産業死了了、矮化臺灣‘主權’、為‘一中市場’鋪路”等“十大謊言”,發動“反ECFA公投”等行為,要理直氣壯地進行鬥爭。四是解除部分臺灣民眾對ECFA的疑慮。對於“經濟兩化”,臺灣工商企業界一直是支援兩岸“經濟兩化”的主要力量,但是還有部分傳統産業存有疑慮,部分臺灣南部農民不理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對此,大陸方面多次釋出善意,強調“在商談ECFA時,我們會充分考慮臺灣農民兄弟的利益”,大陸商簽ECFA的立場是“可以讓利”,表現出大陸在兩岸“經濟兩化”上的極大誠意。當然消除疑慮需要時間,更需要“經濟兩化”的效益顯示。

    簽署ECFA、實現“經濟兩化”,作為兩岸經濟共創雙贏的新起點,已經成為兩岸關注的焦點和努力的目標。( 作者劉紅,為知名臺灣問題研究專家、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本文來源:華廣網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