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産業結構發展趨勢
臺灣島內産業結構的急速變化使臺灣核心産業與出口支柱産業的內容日新月異,半導體業、光電産業和金融保險業將會成為臺商到大陸投資發展潛力巨大的主體産業。
一、臺商對大陸直接投資有兩次明顯高潮
臺商對大陸的直接投資産業結構是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其變化特點與臺商投資大陸的絕對數量密不可分。從絕對數量上看,以實際到資額計,臺商對大陸的投資有兩次較明顯高潮:第一次是1990年到1993年,臺商來大陸投資金額由2.22億美元驟增到31.4億美元;第二次是2000年到2002年,臺商投資金額由23.8億美元猛增到39.7億美元。臺商投資大陸的其他階段則呈現出較小幅度波動的發展態勢。
二、臺商投資大陸産業結構變動與兩次投資高潮相對應
與投資數量相對應的,臺商對外直接投資的産業結構也在1990年和2000年前後發生重大變化。臺商對外直接投資大體始於20世紀70年代,數量很少,以取得自然資源及各種生産原材料為主。80年代投資規模明顯擴大,以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業外移為主。進入90年代,以資訊電子産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産業異軍突起,對外直接投資內容也迅速向電力電子機械器材業傾斜。1991年,電力電子機械器材業佔臺商投資大陸總額比重達18%,超過紡織業的16%,名列榜首。當年,臺商對外直接投資(含對大陸直接投資)為18.3億美元,首次超過島內外來直接投資的17.8億美元。整個90年代,臺灣以電力電子機械器材業為代表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産業取得快速發展。2001年,電力電子機械器材業佔臺商來大陸投資總額的45%,將近一半,遠遠領先於其他各産業,已經成為臺灣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的絕對支柱産業。
三、臺灣産業結構處於發展演變的第六階段
臺灣産業結構大體每10年出現一次較明顯調整,每個階段的關鍵産業有所不同。戰後臺灣産業結構演變如下:
第一階段,1953年到1960年,勞力密集型産業進口替代時期。進口替代工業主要是紡織、肥料、水泥、玻璃、人造纖維等。該階段臺灣産業結構以農業為主體,工業相對薄弱,服務業相對穩定。1960年臺灣第一、二、三産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28.5%、26.9%、44.6%,就業比重分別為50.2%、20.5%、29.3%,農産品及農産加工品、工業産品出口值佔總出口值比重分別為67.7%與32.3%,標誌著臺灣還屬於工業化前的資本積累階段。
第二階段,1961年到1970年,勞力密集型産業出口擴張時期。上階段的進口替代效果顯現,1963年工業生産凈值首次超過農業,表明臺灣工業逐漸取代農業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成為主導産業。1970年臺灣第一、二、三産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5.5%、36.8%、47.7%,就業比重分別為36.7%、28%、35.3%,農産品及農産加工品、工業産品出口值佔總出口值比重分別為21.4%與78.6%。60年代日本重點發展重化工業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産業,原有的輕紡工業、組裝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産業紛紛向海外轉移,臺灣利用這一時機,開始發展日本梯度轉移的勞動密集型産業。
第三階段,1971年到1980年,重化工業進口替代時期。70年代在石油危機的衝擊及新興市場崛起的背景下,日本進行第二次産業結構調整,由資本密集型産業向技術密集型産業轉變,把資源耗費量大、環境污染嚴重的資本密集型産業部分移至臺灣,臺灣進入重化工業進口替代階段。1980年臺灣第一、二、三産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7.7%、45.7%、46.6%,就業比重分別為19.5%、42.5%、38%,農産品及農産加工品、工業産品出口值佔總出口值比重分別為9.2%與90.8%。
第四階段,1981年到1990年,服務業迅猛擴張時期。80年代前半期,臺灣産業結構相對平穩,中後期發生重大變化,工業增長大大減慢,服務業急劇擴張,取代工業在經濟活動中的主導地位。資本和勞動力紛紛從第二産業流向第三産業,使服務業産值在1988年首次超過工、農業産值之和。到1990年,臺灣第一、二、三産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4.2%、41.2%、54.6%,就業比重分別為12.8%、40.8%、46.3%,農産品及農産加工品、工業産品出口值佔總出口值比重分別為4.5%與95.5%。80年代日本進行第三次産業結構調整,實現由技術密集型産業向知識密集型産業轉變,臺灣利用這一時機引進技術密集型産業,實現産業結構的又一次升級,逐漸發展起新興支柱産業——資訊電子産業。在第三産業中,商業和金融保險及不動産業,分別佔服務業産值的1/4和1/3,佔服務業就業人數的40%和7%。
第五階段,1990年到2000年,高科技産業快速發展時期。該階段第三産業繼續發展,1995年服務業産值佔GDP比重一度超過60%,成為臺灣進入發達社會的標誌之一。與此同時,技術密集型産業迅速崛起,佔製造業産值比重從1986年的24%增加到1995年的36%。專門技術人員在就業人口中所佔百分比也由5%增加到11.1%。2000年臺灣第一、二、三産業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5.5%、36.8%、47.7%,就業比重分別為36.7%、28%、35.3%,農産品及農産加工品、工業産品出口值佔總出口值比重分別為1.4%與98.6%。上階段發展起來的資訊電子、半導體和通訊産業成長為臺灣製造業中的支柱産業,其他如精密零組件、微處理機、通訊關鍵零組件、高畫質視訊産品、生物科技産品、複合材料等也成為具有發展潛力的關鍵産業。
第六階段,高科技産業發展間歇期。2000年到2003年的4年間,臺灣製造業生産指數年均增長僅2.1%,遠低於90年代年均5.3%的增長率,其佔島內GDP的比重也由1997年的27.8%下降到2003年的25.5%。這是由於國際産業分工模式變化,島內IT産業外移過快,新的産業又未能及時成長壯大加以彌補,造成整體製造業無論是産值增長率還是産值佔GDP比重在本世紀以來持續下滑。目前,服務業是臺灣産業結構中的絕對主力,佔GDP比重高達68%,其中以金融保險及不動産業比重最高,達21%。工業與農業在産業結構中的比例持續下降,分別跌至30%和不足2%。製造業仍為工業中最大項,比重穩定在26%左右。
四、“兩兆雙星”産業崛起是島內産業結構變動的結果
島內産業結構變動與臺灣當局産業政策密切相關。1991年,臺灣當局按照“二大”(市場潛力大、産業關聯性大)、“二高”(附加價值高、技術層次高)和“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依存度低)的原則,選定十大新興産業作為90年代的發展重點,分別是:通訊、資訊、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與自動化、航空航太、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品與制藥、醫療保健和污染防治工業。政策激勵下,這些新興産業在90年代獲得長足進步。1998年,包括資訊和半導體等産業在內的資訊電子産業佔製造業比重由10年前的15%猛增到28%,出口占製造業出口比重約25%,成為臺第一大出口産業。
2000年,民進黨執政後提出“綠色矽島”的總體目標,發展以“兩兆雙星”為代表的核心産業,建設以資訊化社會為標誌的“數字臺灣”。“兩兆”是指發展並強化半導體、光電産業,使之具備在世界上關鍵影響力,維持全球前三地位,使這兩項産業到2006年産值達2兆元新台幣;“雙星”是將資訊電子、生物技術作為兩個主要新興産業,帶動新一波臺灣經濟增長。按照國際分類標準,資訊電子産業包括電力電子機械器材業和精密器械業。半導體業、資料處理設備業、電腦組件業、光電材料等産業都是電力電子機械器材業下的子項目。生物技術産業包括制藥、醫療器材、狹義生物技術等産業項目。因此,“雙星計劃”是發展資訊電子和生物技術兩個大的産業項目,而“兩兆計劃”是重點強化半導體和光電産業兩個電力電子機械器材業下的子項目。
“雙星計劃”的發展情況是:資訊電子業早已在臺産業結構中舉足輕重,一枝獨秀,但因廠商外移加速,自2001年起産值以每年近10%的速度衰退。生物技術産業雖被臺當局稱為“最被看好”的産業,目前卻尚處於初步發展的萌芽狀態,遠未成為臺産業結構中的主力。2003年,臺灣生物技術産業産值為1210億元新台幣,增長率約10%,未出現明顯大幅成長,主因是醫藥業廠商不易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全面查廠。“兩兆計劃”進展還算順利。臺半導體産業雖1988年才起步,但發展迅猛,在臺製造業中的地位,已由過去的明星産業變為現在的重要支柱,並建立起較完整的整合電路設計、代工生産、封裝與測試的上中下游體系。2003年半導體營業收入9627億元新台幣,IC(整合電路)總産值達8188億元新台幣,今年將達11159億元新台幣,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兆産業”。臺光電産業較之半導體業起步更晚,但潛力巨大,並已顯現對半導體業的趕超之勢。2003年臺500大企業中,光電業佔了29家,超過半導體業的25家,其營業收入也以8369億元新台幣緊隨半導體業之後。10年前平面螢幕技術和市場還由日本、韓國掌握,現在臺灣則與之已並駕齊驅,預計今年第四季度臺灣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螢幕)産能超越韓日,明年的全球市場佔有率有望突破40%,位居榜首。
2004年,臺灣當局預估全年固定投資額將達6000億元新台幣,創歷年次高紀錄,其中三分之二來自半導體業(2000億元)和光電産業(2300億元)的投資。在島內産業結構變動的影響下,臺商投資大陸的産業結構也在不斷變化。雖然電力電子機械器材業在投資總額中的比重不增加,但內部構成卻呈現此消彼長,其中的“兩兆産業”開始嶄露頭角。
五、“兩兆産業”與金融保險業將在臺商投資大陸的産業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陸作為臺商對外直接投資的首選地魅力持續上升,“兩兆産業”與金融保險業也無法忽視這個巨大的生産基地與市場。臺《天下》雜誌調查臺灣1000大企業主管(CEO)發現,2003年已有56%的臺灣企業到大陸投資,另有25%的CEO表示未來5年內可能會到大陸投資。即使在今年5月大規模實施宏觀調控期間,仍有10家上市上櫃檯灣公司申請通過臺“投審會”審核超過6.5億美元的投資案,其中6件是電子業,包括臺積電投資上海8寸晶圓廠的3.71億美元。筆者預測未來“兩兆産業”與金融保險業將在臺商投資大陸的産業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陸對臺“兩兆産業”的引力極大,發展潛力也相當驚人。按照中芯半導體總裁張汝京的説法,中芯在大陸蓋5座晶圓廠,目前若全部産出都內銷,也只能供應大陸5%晶片需求量。假設臺積電及聯電和中芯一樣,都在大陸蓋五座晶圓廠,也全數內銷,還不能滿足大陸2成的晶片需求。中芯是大陸最大的半導體企業,今年5月安裝大陸第一座12寸晶圓廠設備。該企業成立於2000年4月,初期總投資額達14.8億美元,充分利用投資大陸的生産及銷售優勢及政策優惠,以超低價在市場搶單,臺灣島內風光一時的“晶圓代工雙雄”臺積電、聯電(在2004年全球半導體企業排行榜中分列第8與第19)雖然在全球晶圓代工産業有近8成的市場佔有率,受此影響毛利大降,股價一蹶不振,至今未能復原。也正因此,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近兩年演講經常提到“成長極限理論”,大意是一個企業在既定的條件下發展到一定程度,會遭遇無法突破的瓶頸,形成所謂“成長極限”。今年4月在博鰲論壇上他又將該理論用於分析臺灣半導體業發展前景:一方面大陸半導體産業未來有獨霸全球的可能;另一方面臺灣半導體産業存在發展極限,倘若不能搭上大陸半導體市場發展的勢頭,臺灣半導體業在現有格局下將不再有向上提升空間。根據國際數據資訊公司(IDC)估計,2003年大陸晶片設計公司家數約為全球(約1000家)的7%,産值比重約為全球(240億美元)的2%。大陸晶圓廠産能5年內可達全球的10%,並於2010年前成為全球第二大半導體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另據“2004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公佈,目前大陸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半導體市場,市場規模較上年增長41%,晶圓生産增長39%,銷售收入增長31%,金額達15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光電産業部分,2003年全球平面螢幕總産值達382億美元,估計今年至少將有2成增長,達500億美元,是全球産業成長速度最快、也是最被看好的明星産業。臺灣去年螢幕産值達3135億元台幣(約100億美元),較前年增長23%。從全球光電産業發展格局來看,韓國在前年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TFT-LCD産品供應國,三星和LG飛利浦目前各佔有約20%的LCD面板市場,但以友達光電、奇美和中華映管為首的臺灣LCD面板製造商,總産量已接近全球40%,等到明年友達光電、中華映管、廣輝電子和瀚宇彩晶的新廠投入LCD電視面板製造,臺灣將取得領先地位。據臺灣工業經濟研究院估算,今年臺灣光電産業産值可望首度突破一萬億元台幣,大幅增長33.4%。大陸光電産業市場也增長極快,2003年光電産業總産值已達100億美元,預計今年需求還將增長30%,無論對臺商企業,還是韓國、日本的光電企業都是絕好的發展機會。
金融保險業是臺灣經濟中一直保持核心地位的産業,2003年總營業收入36687萬億元新台幣。目前金融、保險及不動産業佔臺生産比重的21%,是僅次於製造業的第二大二級産業。在臺對外直接投資結構中,不算大陸地區,金融保險業高居第一位,比重為42%,佔其對外直接投資的近一半。1952年到2002年臺商對大陸以外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前5名分別是:金融保險業42%、電子及電器産品製造業18%、服務業7%、貿易業5%和化學品製造業5%。與這個驚人的比重形成強烈反差的是:金融保險業在大陸地區的直接投資排名卻為接近臺商投資大陸行業榜尾的24名,比重不足1%。因此,該行業各集團有開拓大陸市場的強烈願望。同時,該産業在島內也有雄厚的發展基礎和動力。臺當局2004年3月底通過“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草案,未來將全力發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其中金融業將優先發展健康保險市場及債市,以推動臺成為區域性籌資中心。預估2004至2008年服務業産值佔GDP比重將由2003年63.5%提高至67%。
臺商投資大陸産業結構的變化,既是臺商把握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參考指標,又是兩岸經濟增長模式的集中體現。長期以來,臺灣廠商專注于委託製造代工(OEM),尤其以資訊電子業為主的高科技産業,和國際大廠的合作將生産及營運、管理效率發揮到淋漓盡致。不過,最近代工利潤日趨微薄的趨勢使臺灣高科技産業在委託代工上面臨極大的挑戰。這就要求臺商必須合理運用島內外的各種資源優勢,走一條有別於過去成功軌跡的新路。臺商如何規劃兩岸分工,合理利用雙方優勢,開拓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應是未來迎接挑戰的必要考慮因素。
(來源:中國網;作者:朱磊)
編輯:李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