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習近平對臺戰略思維特徵研究
五、堅決果斷的戰略魄力
2013年10月6日,習總書記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時明確指出,:“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地傳下去。”習總書記的這個表態,表明瞭直面難題、敢於承擔歷史責任的勇氣和決心;表明瞭中國共産黨作為中國的執政黨,義無反顧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戮力奮鬥的信念和意志。這些年來,對臺工作洞察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動向,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有利機遇,一舉推進兩岸關係再上臺階。只要是有利於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爭取島內民心、有利於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事,就堅決果斷地決策推動。不瞻前顧後,被舊有的觀念認識所束縛;不患得患失,過於追求完美而猶豫不決;不拖泥帶水,一旦決策便迅速落實。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實現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便是典型的案例。當時的臺灣社會“綠化”問題嚴重、民進黨上臺不可避免、國民黨“本土化”勢力活動強勁、一些人士有這樣那樣的擔心顧慮。特別是長期以來,在兩岸領導人會面問題上,固有條條框框的影響還很大。而從這次會面實際的效果看,真真切切地達到了為未來兩岸關係把關定向、為“九二共識”夯實基礎、對“臺獨”勢力形成震懾、對島內民心影響深遠的歷史性作用。此次兩岸領導人獅城會面是歷史性的抉擇,體現出的是民族的胸懷、戰略的眼光和擔當的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我們應該以行動向世人表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實踐證明,這個決策是偉大英明的,必將作為光輝的一頁載入兩岸關係發展史冊。
六、海納百川的戰略胸懷
本著一顆包容的心,充分認識並理解臺灣人民因特殊歷史遭遇所形成的一些特殊心態,給其時間、給其空間、給其善意,導正其思想認識,最大限度減少其對大陸的誤解與敵意、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疑慮與擔心、對和平統一前景的恐懼與抵觸,不斷擴大“反獨促統”統一戰線;即便對曾經有過各種錯誤認識、主張甚至行動的人士,也給其機會,不一棍子打死,真正體現出民族心同胞情。習總書記深情地表示:“我知道,臺灣同胞因自己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環境,有著自己特定的心態,包括特殊的歷史悲情心結,有著強烈的當家作主‘出頭天’的意識,珍視臺灣現行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希望過上安寧幸福的生活。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我們完全理解臺灣同胞的心情。”
近年來,習總書記相繼提出的“兩岸一家親”、“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等理念。他指出:“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兩岸同胞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命運從來都是緊緊連在一起的。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熨平心裏創傷需要親情,解決現實問題需要真情,我們有耐心,更有信心。親情不僅能療傷止痛、化解心結,而且能實現心靈契合。”習總書記説:“我們尊重臺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願意首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歷史不能選擇,但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針對“反服貿事件”,習總書記特別強調,“我們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臺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習總書記的這個表態,及時打消了一些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臺灣同胞的顧慮,安定了人心。
在今年的兩會上,習總書記鄭重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兩岸同胞對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充滿期待,我們不應讓他們失望。”這個表態表明,即便民進黨興風作浪,大陸方面也要最大限度維護臺灣多數民眾的利益。當然,大陸方面對“臺獨”絕不會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