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歷史性的訪問:連戰“大陸行”的啟示

2005-04-28 15:23:00
來源:
字號
  我們有理由期待,連戰這次歷史性的訪問,必將創造出兩岸高層當面對話的良好範例。在保持“各自表述”空間的同時,構建出兩岸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思考方向,開拓出兩岸黨際互動的新途徑,營造出兩岸互惠互助、共存共榮、走向和平的氛圍——

  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對大陸的訪問已經受到舉世關注。連戰將在大陸看到什麼?將與胡錦濤總書記談些什麼?回臺灣時能帶回什麼?對連主席的這次訪問,抱怎樣的期待值比較恰當?做什麼樣的評價比較貼切?對這些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也正在尋求答案。不過,從主客方有關人士的談話中,筆者感到雙方已經建立了三項默契,而所有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蘊含在其中,試述如下:

  面向未來而非過去

  國共兩黨的領導人在時隔60年後(從1945年重慶談判起算)重新坐到一起對話協商,所討論的問題應當不是“了結舊賬”,而是“規劃未來”,基本的關注方向不是“懷舊”,而是“瞻前”。有評論説連戰的來訪是要“終結國共兩黨的歷史恩怨”、“是國共內戰終止的標誌”,這些説法出自對國共關係歷史之“自然聯想”,也不能算錯。不過在筆者看來,所謂“歷史恩怨”其實早已經“了結”得差不多了,如果説還有殘余的話,在現實政治中也沒有多少分量。而“國共和談”也變成了一個必須審慎使用的歷史名詞。

  現今國共兩黨重新開啟對話接觸,是因為他們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都承認“九二共識”、都反對“臺獨”、都以統一為奮鬥目標,都希望致力於兩岸的和平穩定發展。至於兩黨以前的“恩”(兩次合作)或“怨”(政爭與內戰),都不是今天要優先處理的問題,如果要處理,交給歷史學家去處理就行了。連戰先生強調,“此行抱持的態度,是期待擺脫過去的歷史糾纏,兩岸共同努力,互惠互助、共存共榮、走向和平的未來,並尋求如何基於現實,開創未來兩岸互動關係。”連戰的核心幕僚蘇起先生解釋説,“胡連會”將“不談歷史”、“不談過去”,只會“展望兩岸未來”。

  有評論將連戰祭拜中山陵、為祖母掃墓、重訪母校等一系列活動稱為“懷舊之旅”,其實這些活動所蘊含的意義遠不止于“懷舊”,臺灣最大在野黨的主席在大陸從事這些活動,何嘗不是借此向全世界表達兩岸的血緣、親緣、歷史、文化“本屬同根,不能割斷”的道理。而只有以這個道理為雙方共同維護的基礎,兩岸才有美好的未來可言。

  胸懷大局而非小利

  這裡的“大”,是指全球化的大趨勢、兩岸經濟必然進一步整合的大趨勢、兩岸早晚將走向和解、統一的大趨勢、中國必將興旺發達的大趨勢;這裡的“小”,是指臺灣島內的權力格局和政治矛盾。有人説國共接觸是要“刻意矮化臺灣的公權力”、是“去政府化”,是“幫泛藍競選”,這是從“小”的視野看問題的典型表述。國民黨方面已經表示,清楚了解“公權力”不在手上,所以連戰將扮演的是“溝通”而非“談判”角色,是要先跑“第一棒”,為今後願意跑“第二棒”、“第三棒”的人創造條件。連先生本人已多次表明瞭將退休的願望,此行目的完全是為了推動兩岸關係發展,至於對島內權力格局有何影響,甚至對國民黨內的權力格局有何影響,都不在他的考慮之中,或者説不在其主要考慮範圍之中。

  就大陸方面而言,同臺灣的政黨接觸主要著眼於是否“四個有利”,即胡錦濤總書記講的“只要是對臺灣同胞有利、對促進兩岸交流有利、對維護臺海地區和平有利、對兩岸關係發展與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祖國大陸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做。”對於同什麼人談判,沒有任何成見,也沒有因為哪個人當權就不願意談。這裡不存在大陸插手和介入島內政爭的問題,更不存在什麼“把牌做給哪一邊”的考慮。兩岸之間多一些溝通的渠道總是會好一些,基於這樣的考慮,大陸方面固然要同臺灣認同“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黨共同推動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同時也密切注意民進黨的變化哪怕是很微小的變化,力求“多一些溝通的渠道”,不管是什麼人、什麼黨,也不管他們過去説過什麼、做過什麼,只要現在承認體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大陸都會一視同仁,對其作出正面響應,與之接觸交往。

  我們注意到,民進黨對連戰“大陸行”的態度也有了微妙的變化,從揚言要“法辦”變為“祝福”,從反對連戰“聯共賣臺”變為樂見連戰“投石問路”,可見島內權力之爭的小格局終究敵不過兩岸關係發展的大趨勢。希望民進黨在這場比胸襟、比氣度的較量中,早日擺脫處處同大陸對抗的思維慣性,走出新路。正如陳雲林所指出:如果民進黨能放棄“臺獨黨綱”,擺脫束縛,走出新路,我們與民進黨交往也就不會有障礙,能出現這樣的新局面,也必定是有利於兩岸關係良性健康發展的。

  意存長遠而非眼前

  許多人猜測連戰這次來訪“能拿到什麼東西”,其實在筆者看來,既然江丙坤來訪時已經取得了12項初步成果,在時間相隔不久後連戰再來,其重點已經不在於能取得多少具體成果,而在於能為兩岸關係的長期和平穩定有何貢獻?連戰已經表明他此行既不是來談判也不是來簽協議,所以要評論此行的成果和意義,必須用一種更長遠的眼光來觀察,而不可斤斤計較眼前取得了多少“讓步”。

  筆者以為,要達到“意存長遠”的境界,首先,雙方要對當前兩岸關係的癥結、今後努力的方向,雙方保持良性互動關係應遵守的遊戲規則等重大的、長遠性的問題有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思考方向。第二,要保持“各自表述”的空間,營造出一種氛圍,讓不同的見解有在同一個平臺上彼此交鋒與互動的機會,它的表徵就是“對話”。既然是“對話”,就必須接受彼此立場的歧異,有些一時難以下結論的問題就不必急著有結論。第三,要追求“創造性的模糊”,避開“挑釁性的清晰”,在當前兩岸關係的情境中,任何一方都很難以“清晰表態”的方式做出原則性的讓步,能找到某種模糊的方式,向對方傳達誠意和善意、並讓對方有某種想像空間,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只要讓善意的對話能夠持續下去,就有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我們有理由期待,連戰主席這次歷史性的訪問,必將在上述三個方面創造出兩岸政治高層當面對話的良好範例,在保持“各自表述”空間的同時構建出兩岸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思考方向,開拓出兩岸黨際互動的新途徑,營造出兩岸互惠互助、共存共榮、走向和平的氛圍。這對於深化兩岸的相互了解、緩解兩岸僵局必將發生深遠的影響。做到這些,也堪稱為“重大突破”了。

  眾所週知,國共曾經是不共戴天的仇敵,而今連戰在大陸受到最高規格的禮遇,就是因為雙方的領導人都能做到面向未來、胸懷大局、意存長遠,這三項默契本身就是連戰此行的重大成果。不僅今後國共兩黨繼續發展關係要堅持這三項默契,而且其他政黨要在兩岸關係上有所建樹,也可以參考這三項默契。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海航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