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陳雲林訪台 民進黨投機
臺當局的三種説辭
陳雲林此次決定率團赴臺所遭遇到的壓力,比之去年一點也不少。目前所看到的臺灣當局對此事的説法,主要有以下三種:一、要求兩岸“對等”。如蘇貞昌所説,“中國和臺灣應該對等、互惠、彼此尊重”;二、陳雲林訪台涉及“兩岸政府”的高層交流,必須由“兩岸政府”先行協商;三、陳雲林赴臺只參加國共論壇,“並不符合全民期待”。臺當局“行政院”高層表示,陳雲林是國臺辦最高層級官員,這是一次兩岸和平、對等交流契機,希望國民黨在申請時作出整體安排,不應只讓陳參與民間政黨活動。
民進黨諸多説辭的要義在於:要在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重新啟動兩岸談判,進而造成兩岸“主權對等”的事實,藉以對外界宣稱臺灣的“主權獨立”地位。而鼓吹陳雲林會見臺當局官員,則是企圖造成“官方對官方”交流的印象,期望通過迂迴的方式在“臺獨”問題上有所斬獲。
民進黨兩岸新模式
從根本上來説,民進黨是否同意陳雲林赴臺,取決於其兩岸政策的整體佈局。蘇貞昌上臺後,兩岸關係進入系統的調整期。總體而言,蘇蔡“內閣”採納了新潮流係一貫堅持的務實開放政策,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臺灣主體性、政策主動性”的兩岸政策。
這一政策的實質是:如何通過技術層面的處理,減輕不斷擴大的兩岸交流對意識形態層面的衝擊,甚至以兩岸交流的適度開放加強其對“臺獨”意識形態的堅持。這是民進黨當局一種新的兩岸關係處理模式:一方面放棄了以“臺獨”意識形態捆綁兩岸政策的僵化思維,“政經分離”;另一方面又在堅持“臺獨”基本路線與開放兩岸交流之間尋找平衡點,以謀求最大的經濟與政治利益。
所以,未來民進黨在可控制技術層面的開放會越來越多,同時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堅持則會進一步加強。從這個角度判斷,一旦放行陳雲林,如何操作能把秀作足,如何突顯民進黨堅持的所謂“臺灣主體性”,進而爭取選票,是民進黨考慮的主要問題。
蘇貞昌維持“政冷經熱”
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調整,具有相對的滯後性與被動性,基本上是被臺灣民眾開放兩岸交流的呼聲挾裹著前行。這也反映出調整後的大陸對臺政策,對民進黨當局産生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兩岸政策走向對蘇貞昌的政治前途至關重要。因為“兩岸政策再不鬆綁,就別想在不到兩年內提振臺灣的經濟,當然就拿不出成績面對下次‘大選’”。
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調整,反映出的是兩岸關係的深層結構變化。也正是因為這樣,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的調整是相對穩定的,但在具體形式上,卻體現為政治與經濟的相互捍格與擺蕩。對蘇貞昌來説,兩岸政策鬆綁的幅度太大,會引發深綠民眾的反彈,而深綠民眾的意向,“對只剩下死忠鐵票的民進黨又更加重要”。所以蘇必須在政治立場上給泛綠支援者以適當的心理補償。
也就是説,民進黨當局會讓“經濟熱、政治冷”的格局繼續發展,在經貿交流發展的同時,維持兩岸關係的適度緊張。這種政策走勢非旦不會因陳雲林是否赴臺而受影響,相反,陳雲林訪台不管能否成行,都可能成為民進黨炒作的焦點,也有可能成為陳水扁脫困的途徑。(作者陳星 係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係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