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不要讓陰霾籠罩兩岸
臺灣當局的“臺獨”癲狂症再一次間歇性發作,從陳水扁的“元旦文告”到春節講話,2月27日又宣佈終止“國統會”運作及“國統綱領”適用,陳水扁的“臺獨”舉措步步升級,使兩岸關係的發展又添波瀾,臺海局勢走向又出現了新的變數。
陳水扁的這些“臺獨”舉動,直接目的是鞏固“臺獨”基本教義派對他的支援,防止自己的權力跛腳。從功能期待上來看,“終統”舉動顯然有一石數鳥之效。一是搶奪對“兩岸現狀”的解釋權;二是測試大陸反“獨”的決心及《反分裂國家法》的底線;三是轉移焦點,將民眾的視線從民進黨的弊案問題上轉移;四是搶回議題的主導權,以“臺獨”路線挑弄和製造話題,將兩岸關係重新推向緊張狀態,破壞一年多來兩岸之間形成的緩和局面。
陳水扁再次加大推進“臺獨”路線的力度,其實反映出其政策體系的失焦。民進黨執政6年來,難以恭維的經濟,乏善可陳的政績,已經成為該黨執政最大的軟肋,多為民眾所詬病。其實這也是民進黨上臺後“臺獨”路線挂帥的惡果,反過來又形成了制約民進黨路線選擇最大的結構性矛盾,深陷“臺獨”路線泥潭而難以自拔。
從根本上説,民進黨兩岸政策上的困境在於難以擺脫對抗思維的陰影。從某種層面上説,陳水扁推動“臺獨”,看重和需要的也是其所具有的社會動員功能。即:一方面要用這個理念來凝聚內部共識,另一方面則又要維持兩岸的適度緊張,營造對自己最有利的兩岸關係環境。
陳水扁的兩岸政策與兩岸發展的趨勢背道而馳。一年多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再次證明了兩岸“和則兩利”這一鐵的規律;也表達了兩岸人民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的共同願望和共同心聲。去年連宋登陸所開創的兩岸合作交流的緩和氣氛,不但為促進兩岸經貿、文化和人員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對臺海穩定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更為和平解決臺海問題提供了實踐基礎,為國家的統一大業提供了嶄新思路。
思考兩岸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應該是兩岸人民的福祉。“臺獨”勢力螳臂擋車,假借“民意民主”之名,行危害臺灣民眾利益之實,以一己一黨之私利為考量,刻意挑動兩岸關係,與兩岸人民的福祉及對兩岸關係歷史發展潮流南轅北轍,已經並持續遭到兩岸人民的反對和唾棄。近期臺灣各大媒體的民調都顯示,超過半數的島內民眾反對陳水扁的“終統”行徑,認為將會給兩岸關係及臺灣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儘管陳水扁機關算盡,但是挑動兩岸關係企圖卻沒有得逞。祖國大陸方面再一次宣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島內的泛藍陣營在譴責陳水扁片面改變臺海現狀之外,更呼籲陳水扁回歸公共政策,將臺灣經濟發展作為未來政策的主導方向,防止臺灣繼續向下沉淪。
去年以來兩岸人民共同開創的海峽和緩局面來之不易,也讓人們看到了兩岸關係發展的一絲曙光。民進黨當局這次在分裂路線上飆車,目的就是要破壞兩岸之間和解的氣氛。雖然不管“臺獨”分裂勢力如何操作,都扭轉不了兩岸終歸要統一的歷史趨勢,但是他們卻不會放棄破壞兩岸祥和氣氛、干擾統一進程的小動作。對於這種冒險和挑釁,兩岸人民應該保持高度的警惕。
(來源:人民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陳星)
編輯: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