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干涉中國統一?日本的“臺灣夢”該醒了

2025-04-07 15: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清明節前,臺灣的朋友發來一張採訪通知給我,是苗栗縣頭份市公祭抗日先烈徐驤的採訪通知。我知道,朋友是告訴我,在賴清德投美媚日的“臺獨”路線下,並不是所有臺灣人都忘了祖國,還是有人牢記日本在臺犯下的罪行。
  今年是臺灣客家抗日英烈徐驤犧牲130週年。130年前的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島。5月底,日軍從基隆登陸後向臺北及全臺推進。出乎侵略者預料的是,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徐驤、姜紹祖、吳湯興等率領臺灣抗日義勇部隊與駐臺灣的劉永福黑旗軍聯合,奮起抗擊日本侵略,史稱乙未戰爭。徐驤率領軍民參加了大小12場戰役,在曾文溪壯烈犧牲,時年35歲。
  清末臺灣詩人洪棄生在《臺灣淪陷紀哀》中評價“用矛赴齊師,爭推為徐驤”,説徐是乙未之役“最英勇的烈士”,苗栗鄉親更尊徐驤是“臺灣抗日領袖第一人”。
  我曾經在彰化八卦山頂的乙未抗日紀念碑前追思那一代抗日先烈。那天,我在紀念碑前俯瞰彰化縣城,徐驤義軍的吶喊聲仿佛在耳邊迴響。1840年後的近代史是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屈辱史,而日本割臺灣這一刀可謂是對中國民族傷害最大的一刀。
  日本覬覦臺灣島曾是其長期的國策。日本明治維新後,對外發動的第一場侵略戰爭,就是1874年侵略臺灣,史稱“牡丹社事件”。只是那個時候大清還維持著天朝上國的架式,日本還沒有能力奪走臺灣。然而,也正是“牡丹社事件”助長了日本對臺灣的野心。日本的一些軍官及浪人開始到臺灣進行田野調查,刺探研究臺灣軍情民意。後來擔任臺灣第一任總督的樺山資紀與第一任民政長官水野遵都到臺灣進行過全島旅行,為侵略壓迫臺灣人積累了第一手資料。1879年日本併吞琉球王國後,侵佔臺灣就擺上議事日程。他們把臺灣比作南向“屏風”,屏風打開了,裏面都是寶貝。面對不屈服的臺灣人,日本開啟了血腥的殺戮歷程,日本統治臺灣50年,50萬同胞血染大地。
  現在,臺灣回歸中國已經80年了,但是,日本對臺灣的妄想依然存在。在許多日本政客眼裏,中國海峽兩岸尚未完全統一的特殊歷史形態,是日本阻止中國崛起的最佳時代。他們認為,阻止中國統一、維持一個把日本稱作“大哥哥”的臺灣“媚日政權”,日本才能免除來自南方的戰略壓力,日本的海上運輸線才能安全,才能用“日美安保”拖住美國,最終阻止中國發展。所以,才有“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才有日本自衛隊退休高官擔任賴清德顧問,才有日本自衛隊前幕僚長岩田清文“萬一台灣發生戰爭,日本統合司令官就可以非常迅速採取行動”等狂言狂態出現。
  不過,可以告慰徐驤先烈們的是,經過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戰,《開羅宣言》和《菠茨坦公告》作為國際法宣告,日本利用《馬關條約》強割臺灣及其彭湖列島必須歸還中國。1945年10月25日,臺灣中山堂前舉行的臺灣光復儀式,正式在事實上確認臺灣回歸中國,是中國的一個省。尤其是,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130年前的大清,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是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東部戰區于4月1日舉行的聯合軍演清晰地告訴世界,中國海峽兩岸雖然尚未完全統一,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有能力在臺灣周邊築起一道鋼鐵長城,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中國統一,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告誡日本,你們內心那種佔有臺灣的殖民遺緒,阻止中國兩岸統一、甚至還想插一腳的妄念,還是趁早收起來吧。那不是日本該想的事,更是日本管不了的事,請不要為日本找事,好自為之吧。(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