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陶林二公祠:海疆安否?
2023-10-19 16: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前幾天到南京,瞻仰了陶林二公祠。陶林二公祠是清末兩江總督左宗棠為對他有知遇之恩的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所建。
當年,左宗棠屢試不第,但在湖南已有顯聲,1836年在湖南醴陵主講淥江書院時結識時任兩江總督的陶澍。兩人所談甚歡,後結為兒女親家。而林則徐與左宗棠只見過一次面,就是影響了左宗棠後半輩子的“湘江夜會”。
當然,左宗棠為陶林二公建祠,不僅僅是他與二公的親密關係,而是陶林二公任職江蘇的政績。陶澍1830年任兩江總督,1839年逝于任上;林則徐1823年任江蘇按察使,1831年任江寧布政使,1832年任江蘇巡撫。陶林二公志同道合、相得無間,他們救災、治水、改鹽,在江蘇政聲顯赫、百姓敬仰,為他們建祠本就是應有之義,左宗棠建更是他對二位前輩的尊重。
世人對陶澍較為陌生,而林則徐留給大家的印象更多的是他虎門銷煙的凜然正氣。然而,林則徐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除了治水、禁煙、抬眼看世界外,我覺得他與左宗棠的“湘江夜會”,日後促成左宗棠堅定地收復新疆,更應功垂青史。
1841年,道光把廣州戰敗的責任歸罪于林則徐,林公被革職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但是,林公個人的磨難,卻為保全中國領土的完整奠定了基礎。他行程三萬里,走遍庫車、阿克蘇、烏什、和田、喀什噶爾、葉爾羌、伊拉裏克、塔爾納沁等地,他倡導水利,推廣坎兒井和紡車,被新疆人民譽為“林公井”“林公車”。在實地考察中,他也感受到沙俄侵略的威脅,感受到新疆對守護西北邊防的重要性,他繪製邊境卡倫地圖,建議實行兵農合一,加強邊防力量,形成抗英防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塞防論”的先驅。1850年11月林則徐病逝于赴廣西上任的路上,但是,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卻深深地影響了左宗棠、沈葆楨。
1850年1月,病重辭官的林則徐途經長沙,與久已傾心的左宗棠終於相會。《清稗類鈔》記載,左宗棠急於相見,慌亂之中落于水中,一身濕衣爬上林則徐的船。兩人相談達旦,説到新疆局勢,林則徐忽然用手拍左的肩膀,“他日完成我的志向的人,大概是你吧”。林則徐將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資料和繪製的地圖全部交給左宗棠。左宗棠晚年為《林文忠公政書》作序時回憶説“軍書旁午,心緒茫然,刁斗嚴更,枕戈不寐,展卷數行,猶仿佛湘江夜話時也”,可見湘江夜話對左宗棠的影響。
起于湘軍的左宗棠,1863年升任閩浙總督,他重視新式戰艦和海軍人才的培養,于1866年奏請設局監造輪船,在福州馬尾建船廠,創辦求是堂藝局(船政學堂),培養造船技術和海軍人才。其時,西北危機又起,清廷調左宗棠任陜甘總督,在福州丁憂的沈葆楨接任總理船政大臣,一年後,馬尾船政局正式開工,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
巧的是,沈葆楨是林則徐的外甥,又是林則徐的女婿。自此,沈葆楨在福州造船辦學建水師。1874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對我國發動了第一場侵略戰爭,以保護琉球船民為藉口出兵臺灣,史稱“牡丹社事件”。沈葆楨以欽差大臣、兼辦各國通商事務銜赴臺。沈葆楨到臺灣後,整兵備戰,對日軍形成軍事壓力。“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整頓臺灣海防,在屏東、高雄設立炮臺,在臺南建“二鯤身炮臺”,沈葆楨提額“億載金城”。沈葆楨建議“開山撫番”,鼓勵漢族人向臺灣東部山區移墾,開建橫貫臺灣中央山脈的4條道路,促進全島經濟發展和漢番融合。奏請設立臺北府,加強臺灣的治理。
而左宗棠一直在西北征戰。1865年阿古柏佔領新疆,建立“哲德沙爾汗國”,沙俄趁機于1871年侵佔伊犁,當年林則徐的擔憂終於來了。1875年5月,左宗棠被授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以期收復新疆。左宗棠制定“先北後南”“緩進急戰”戰略。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肅州正式起兵,8月收復北疆。1877年4月攻克達坂城,1878年1月剋復和田,收復南疆。1882年,沙俄交還伊犁給中國。至此,新疆全境平定。
那天,我在陶林二公的塑像前佇立很久。我在想,在這裡被人們瞻仰的應該是4個人。左宗棠任兩江總督,沈葆楨1875年也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79年病逝于江寧任上,這兩個人都可稱為中國近代海軍之父了。陶、林、左、沈,除陶稍早外,其他三人皆任職于清末亂世。他們不僅要在腐朽的清廷官場生存,更要努力地抵禦外侮,保全自己的國家。林則徐在禁煙過程中深知海防的重要,發配伊犁後又以年老病殘的帶罪之身勘探南疆,他的海防塞防並重思想深深地影響了左宗棠、沈葆楨。
試想,當年在清廷的海防與塞防之爭中,沒有左宗棠的堅定,按照李鴻章們的意思,新疆現在會是什麼樣呢?沒有沈葆楨力主設立臺北府,開山撫番,臺灣可能在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就被法國佔領了。只是,這幾個在清末官場中難得的具有世界眼光又有行動力的人才去逝得太早了。如果在天有靈的話,林則徐、沈葆楨看著南洋海軍在1884年的中法馬尾海戰灰飛煙滅,一定會痛苦得咆哮如雷。看到1894年甲午一役,竟然把臺灣割給日本,左宗棠一定會從棺材裏跳出來掐死當年主張海防的李鴻章。
歷史又來到一個新的百年之變局的時代,我們的國家正走在民族復興的路上。遺憾的是,寶島臺灣還沒有回歸祖國。腐朽的清廷丟掉了臺灣,盛世的中華一定要舉國團圓。
抬頭仰望陶林二公,他們仿佛在問我:海疆安否?!(文/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