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是臺胞臺企投資興業的最佳選擇
【兩岸快評463期】
圖片來源:本網資料圖片
11月27日,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大陸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仍會是臺胞臺企投資興業的最佳選擇。
從商務部統計的數據來看,今年1至10月,大陸批准臺資項目4350個,同比增長10.9%,實際利用臺資15億美元,同比增長35%。為何説大陸是臺胞臺企投資興業的最佳選擇?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大陸具有臺胞臺企謀求發展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十分方便臺胞臺企謀發展。大陸與臺灣雖有臺灣海峽隔離,但一衣帶水,隔海相望,近在咫尺,特別是自從2008年實現兩岸直接“三通”(通郵、通商、通航)之後,形成了兩岸“一日生活圈”,使兩岸之間的距離顯得更加接近,更加方便臺胞往返兩岸運作事業、照顧家庭成員,做到事業、家庭兩兼顧、兩不誤,既享受事業成功的喜悅,又享受家庭團圓的樂趣。加上兩岸血緣相親、文化相同、語言相通、習俗相似,臺灣同胞跟大陸同胞聯繫、溝通、交流格外方便,有利於交換意見、消弭誤會、達成共識,形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合作共事關係。
其次,大陸持續推出一系列的惠臺政策措施,正在為臺胞臺企帶來越來越多的實實在在的利益。大陸對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心靈契合具有足夠的定力、充分的信心。近來,大陸堅定不移地根據臺胞臺企的發展需求,持續推出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高、操作性好的惠臺政策措施,譬如“31條措施”、臺胞居住證、“26條措施”,為臺胞臺企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此舉猶如為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很多臺胞考取了理想的證照、獲得了理想的工作崗位;很多臺企賺得缽滿盆滿,實現升級換代,不斷做大做強。
再次,大陸上上下下都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積極伸出援手幫助臺胞臺企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大陸從中央到基層政府和工作人員,乃至城鄉普通民眾,都把臺胞當作自己的親人看待,努力為臺胞臺企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讓臺灣學習安心、工作順心、生活舒心。
此外,臺灣島內的發展環境陷入僵局,促使許多臺胞臺企到大陸來發展。臺灣自從實行“本土化、民主化”以來,陷入了藍綠對立、政黨惡鬥、操弄民粹的惡性迴圈之中,特別是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執政之後,一門心思拼政治,以勝選為最高目標和最終目的,對內通過推行“促轉條例”和“不當黨産條例”等方式,對最大對手國民黨趕盡殺絕;透過編制鉅額“前瞻計劃”預算,對綠營執政縣市進行選票綁樁;透過大開“政治支票”的方式進行“大灑錢”搞“政策買票”;透過“年金改革”方式大幅降低退休軍工教人員的退休俸,降低島內消費能力。
不僅如此,民進黨當局還對外推行“倚美抗中”和“抗中保臺”的政策,挑起兩岸對抗對立,加劇臺海的緊張局勢,導致陸客赴臺人次持續銳減,嚴重衝擊島內觀光産業;導致兩岸經濟交流限縮,臺灣的“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五缺現狀依舊,使臺灣的經濟發展緩慢。臺灣政黨及其政治人物為了實現自己的個人政治私利,罔顧臺灣的長遠發展和民眾的實際需要,推動島內形成了嚴重拼政治的社會氛圍,導致社會動蕩、族群撕裂、經濟低迷,整體投資環境正在不斷走向崩壞,人才、技術、資金紛紛外流。而大陸政局穩定,政策惠民,社會安定,政通人和,資源豐富,産業眾多,門類齊全,普遍小康,內需旺盛,是個幹事創業的好場所,當然也會對臺胞臺企産生“磁吸效應”。(台灣網網友:張良驊)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