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 十九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強國夢必由之路
五年以來,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全球性問題加劇等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併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之下,中國依然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指出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筆者認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向外界透出新時代中國經濟三大新信號。
一是中國經濟將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發展品質和效益都將不斷提高。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十九大報告的這一重要論述,與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相契合。從“高速”到“高品質”,從“增長”轉向“發展”,其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從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判斷開始,至今已經過去36年,現在中國的國情已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也跟著發生了轉變,老百姓不但吃得好住得好,而且還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非物質”的迫切需求。從現實生活看,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感知到的變化。而這個轉變主要來自於中國社會生産力水準的顯著提高。從經濟學角度而言,面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需要從經濟體制方面大刀闊斧的改革、補短板。
實際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不但確立了市場的主導性作用,而且還提出了振奮人心的市場化改革計劃。隨著各項經濟改革舉措全面發力和縱深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能不斷積聚,呈現出增長品質和效益穩步提升的良好態勢,經濟發展正向中高端水準不斷邁進。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已經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國際社會亦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倍增。
二是中國將會繼續重視實體經濟發展,致力於推動實體經濟沿著高品質軌道成長。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多年以來,在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的戰略和政策背景之下,中國積累了龐大的實體經濟財富和生産供給能力,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也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和政策導向。但是受國際金融形勢影響,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企業“棄實投虛”現象比較嚴重,制約了結構調整、産業升級和創新發展。
只有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並通過優化制度環境,引導資本及各類要素向振興實體經濟聚力發力,才能夠實現實體經濟與“技術、資金、勞動力”三大要素協同發展,築牢國家發展之根基。同時,發展好實體經濟,還要求中國企業家必須堅定不移地落實好國家的創新發展戰略,積極應對經濟發展環境新變化,認真地在技術、産品、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下功夫,把握髮展的主動權,提升核心競爭力,在創新方面取得大的突破,實現“彎道超車”等新的作為。
三是中國將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並以穩定持續增長助力世界經濟復蘇。十九大報告報告指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産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經過近40年改革開放,當前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只有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給企業家群體以充分激勵和有效保護等,中國經濟才會更具有生機與活力,進而對全球經濟格局産生深遠影響。
未來五年,可以預見的是,中國經濟將會發生深刻地變化。這就需要中國站在一個全新的戰略高度,以全新的姿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出全球治理新方略。而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但是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所在,更是中國實現全面強國之夢的必由之路。(作者係著名經濟學家、台灣網特約經濟學家宋清輝,著有《一本書讀懂經濟新常態》等作品)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