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印記】塞外小村的“舊夢”與“新生”

2017年10月24日 08:31:00來源:台灣網

昔日舊居與今日新宅(作者供圖,台灣網發)

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鄂爾多斯市,一個很有名的地方,它的“經濟神話”讓鄂爾多斯人都很自豪。我的家鄉就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下邊的一個村裏,村子距離縣城上百里地,非常偏僻,所以,村子的發展,其實就是鄂爾多斯發展的一個縮影。

二十多年前,村裏還沒有通電,村民家裏晚上大部分是點蠟燭,有老一點的村民家還在點油燈。當時很多人還住在土房子裏,家用電器這個概念在當時,應該還是專指手電筒和收音機的時期,耕地勞作靠的還是人力和牲口。村裏一到太陽下山,牛羊歸圈,吃過晚飯,灶臺熄火後就陷入了寂靜。那時人們的吃食大多是自家種的糧食為主,沒什麼油水,自家養的豬羊也大多賣掉補貼家用;夜裏,村裏婦女大多做點針線活兒,或者嘮嘮嗑,男的則是抽抽旱煙來打發(紙煙雖然已經有了,但是村裏一般人還抽不起),打打撲克牌。但當時人們過得很踏實,也很容易滿足,如果把現在的年輕人放到二十年前的村裏,估計會無聊死。

庫布齊沙漠邊緣(作者供圖,台灣網發)

一直很好奇,祖先們怎麼會想到來這個地方定居,看地圖顯示,這裡應該就是庫布齊沙漠邊緣,很荒涼的地方,不僅缺水,而且耕地也以沙地為主,産量不高,草也不是很多,畜牧業很難發展,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兩個場景就是春天裏舖天蓋地的黃沙和一眼望不到邊的沙丘。

“電”率先打開了偏僻鄉村的“大門”(作者供圖,台灣網發)

村裏人就這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著粗茶淡飯,過著單純的苦哈哈日子。在與出生在東部地區的朋友們聊天的內容中,我大概算出,我的家鄉要落後東部五到十年左右。這一切的改變,在我心目中,是從一根根樹立起來的電線桿開始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向內陸吹來,終於,村子夜裏燭光撕不破的黑暗角落,被電燈的強光照亮了。

柏油路修到家門前(作者供圖,台灣網發)

改革開放和後來的西部大開發給村裏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村子的變化日新月異。現在,村民們住上了乾淨整潔又安全的磚瓦或者樓板房,很多村民家裏都有了私家車,在我們村,雖然遠離縣城上百里地,但是柏油路卻通到了村民們的家門口。村民們勞作的工作量大大降低,農用機械被大量的使用,效率顯著提升,再加上種子的品種改良,灌溉技術的提高,農業産量逐年上漲。政府“三農”政策的補貼與扶持,讓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現在村裏村民的消費水準和城裏人已經有的一拼了,村裏的親戚有時會很驕傲的説,“我們吃的比城裏人更綠色更健康,都是自家種的,自己吃著更放心”。聽家裏人説,現在村裏又興起了網購和網售,村民們也開始逛網店,並將農産品發佈到網上去銷售。

新居與它的主人們(作者供圖,台灣網發)

看著村民們説起自己今天的生活時綻放的笑容與談到那辛酸過往時的唏噓,再與自己兒時的記憶相互對照下,曾經就仿佛一場舊夢,今日則宛如一次新生,而這一切都需要感謝我們擁有一個偉大的祖國。(台灣網網友:毛豆)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