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劉奇葆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調研,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創作優秀作品為中心環節,在推陳出新上下功夫,在服務人民上下功夫,不斷出精品、出人才,不斷創新話劇藝術理論,推動中國話劇藝術傳承創新。(光明日報,7月24日)
正值暑假,除了居高不下的溫度,還有一樣火爆的電影票房。這個夏天,橫空出世的動畫電影《大聖歸來》在一眾大片中,出人意料的成為最受關注的“黑馬”。它不僅刷新了動畫電影的票房成績,也讓國人重新審視國産動畫,並給予電影人諸多啟示。
當然,“票房”也好,“收視率”也罷,或者是發行量,並不是衡量文藝作品的唯一尺度。但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的作品,無疑是對作品最好的肯定,自然也是文藝工作者應該努力的方向。那麼,什麼才是優秀的文藝作品?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優秀文藝作品?
優秀文藝作品需要服務大眾。不管是主流文化,還是精英文化,説到底都是需要讓公眾來認同和接受;否則,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只能孤芳自賞,獨自凋零。只有以服務大眾的心態和理念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挖掘題材、提煉情節、昇華故事、表達思想,才能真正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央視版四大名著之所以經典,就在於演職人員都懷抱著“為中華民族拍戲”的理念,以普及名著為己任,只求效果,不計付出。
優秀文藝作品需要吸引大眾。喜新厭舊、朝三暮四是公眾共有的情緒。再好的題材、再好的故事,一再被翻炒,都像被蒸餾過的水,變得寡淡無味。只有不斷的挖掘新題材、豐富新內涵、追求新形式,才能吸引公眾。上半年,當代軍事題材電影《戰狼》席捲各大影院。除了令人炫目的最新武器,還在於男主角冷鋒的熱血英雄氣概迎合了市場對“男子漢”的需求;“敢犯中華者,雖遠必誅”等臺詞體現出的強國情緒和民族自豪感,也讓影片觀眾緣大增。
優秀文藝作品需要啟迪公眾。文化作品自古就有“載道”的功效。不是説作品必須具有高深的理論,但確實應該帶給公眾一些有益的東西。《大聖歸來》在《西遊記》這個“國民最強IP”的基礎上,根據傳統神話故事,進行了新的拓展和演繹,表達了“一路向西,不能回頭的不是道路而是夢想;執著奮戰,堅定拯救的不只他人還有內心”的思想,讓已經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甚至變得世故冰冷的我們從新找到了自我。(台灣網網友:周文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