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引發的“慘案”

時間:2015-06-26 16:33   來源:台灣網

  今年的全國一卷作文題,出了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書信體的作文讓很多學生手足無,措備受打擊。而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竟然出現在一個微博博主的身上。

  這道作文題目引用了一則新聞報道:一位父親在高速公路上開車打電話,旁邊的孩子“小陳”一再提醒後仍不聽勸,最後孩子向交警舉報父親,由警方對父親進行了批評教育。要求考生以此材料,以“明華”的名義給父親、女兒或警方寫一封信。

  本來此事也僅僅是一道作文的題目而已,由於原報道中稱舉報父親的網友名為“@愛心菇娘”。考試過後,網友們竟然人肉搜索到了“相關博主”並進行了大量評論。其中多數評論為對“舉報行為”的不滿,博主還招致了不少來自考生的謾罵。該博主曾兩次申明自己並不是材料中的“小陳”,但依然無效,最後不得不被迫關閉了評論功能。

  一道高考作文題,一個被迫關閉微博評論的無奈博主。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者,竟然就這麼詭異的連接在了一起。

  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邏輯呢?

  首先不得不説,今年的作文題目讓很多的考生大跌眼鏡,往年很少考察書信文體的寫作。在長期的備考過程中,老師學校以及學生都依據長久以來的“經驗”,繼續押寶議論文。看一些考生憤怒的評論就可見一斑,“我三年的努力全都白費了”。諸如此類的話屢見不鮮。其實,考生的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長期的準備,精心的訓練,在這道題目面前卻毫無用武之地。有網友就説道“僅僅是書信體的格式,就會扣掉一大部分學生的分數”。而作文題目中給出的資訊,讓很多憋了一肚子火的學生似乎是找到了情緒發泄的出口。

  事件就這樣發生了。

  雖然事情僅僅是微博上的謾罵,以及不堪其擾的博主關閉了評論。但是這邏輯背後的邏輯才是更加讓人擔心的。

  網路語言的暴力愈演愈烈。動輒就是惡言相向的謾罵,此種風氣充斥網路,觸目驚心。有一些專家分析説,網路上的語言監管機制亟待完善,如果有人以頻繁地進行不負責任的謾罵,要進行追責。網路上的語言暴力與現實中的肢體暴力一樣,不應是不受限制的。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言行承擔一定的責任。營造一個和諧文明的社會,社會的現實以及網路上的虛擬,都應該是人們注意的方向。

  低幼的思維方式。人們常説,憤怒的人幼稚的像個孩子。從此事來看,果不其然。很多憤怒的考生,將自己考不好的責任推到了博主的身上,似乎只要博主不舉報,他就能考好。高考成績不取決自己,而是取決於出題人以及與題目相關的人和事。此種思維方式實在是讓人貽笑大方。這種不從自身反思,而責怪他人的思維方式,著實堪憂。

  無論是考生的憤怒,還是考生的歸因,都反映出來一個更為關鍵的問題。那就是教育模式的僵化。長久以來押寶似的預測,成為了一種依靠的習慣。往年都是議論文,今年也還是,這種思維方式已經成為定式。這些本來應該是靈活多變的東西,因為多年來的定式,竟然被老師、考生當成了“亙古不易”的“金科玉律”。無怪老師大跌眼鏡,學生十分憤怒。明明應該是議論文,怎麼成了書信體?我相信這是很多考生在考場上第一眼看到作文題目時的第一反應。

  僵化成為了習慣,非常規成為了常規。

  而考試題目一加變化,竟然招致了考生的強烈反彈。讓人啼笑皆非。

  教育模式的僵化,考試模式的僵化,才應該是這件事背後最深層的原因。因為僵化,所以經不起變化。因為經不起變化,才會有那麼多憤怒的語言。

  此事從另一方面來説,也是一個好事。原來僵化的考試模式,至少在這次顯示出了變化。雖然有一批考生“中招”。但是,它還是提醒了廣大的考生與老師,準備考試要全面,不能抱著以前所謂的“經驗”來“投機取巧”。否則稍有變化,便令人措手不及。

  高考改革的大幕已經醞釀了很久。無論是改變考試時間,還是淡化英語考察。變化的味道越來越濃烈了。這次作文事件,或許就是掀開改革春天的第一聲春雷吧!(台灣網網友:李錚)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