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與和諧社會

時間:2014-10-22 17:40   來源:台灣網

  山東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發源地一直以來都在中國的文化史和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過在山東的學習更讓我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有了更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儒家思想的某些認識和看法即便在當今世界也有著一定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是我們中國人需要了解和學習的重要內容。

  作為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並以此作為治國使民的基本原則。“仁”作為儒家道德理論的基本原則,是各種道德規範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發點,在公德體系中居核心地位。孔子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又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均出自論語),這就表明,“仁愛”既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推己為人的利他風尚和助人為善的精神,要求人們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於和善於追求個人正當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眾;歸根結底這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的“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的本質是一樣的,而在物欲橫流、人情冷漠的當代社會通過學習儒家文化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對我們建設和諧社會是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的。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人才觀念和選拔官員的要求中,儒家思想也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其對對人才評判的標準和準則都是十分重要的準繩。在儒家看來作為一名“士”的最基本的條件和責任就是“行己有恥”和“使于四方不辱君命”;這兩條原則可借鑒性就是對官員的培養要注重自身的修養,要知道禮義廉恥,要遵守社會基本的道德,要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約束使其符合社會和百姓的需要和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清正廉潔,才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另外,官吏的培養是為了服務國家和人民,對君的不辱使命可以轉化為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下的對民的不辱使命;也就是説建設服務型政府,培養更多的人民公僕。儒家的培士思想對現代社會有很大借鑒意義,對儒家培養官員思想的昇華和改造可以很好的服務於現代社會。

  除了在中國,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有著廣泛的影響: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倫理和禮儀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等觀念的影響,在日本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下而發生的。時至今天,儒家思想也伴隨著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潮流與世界多元文化更多的交流和碰撞,孔子學院的設立和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廣泛傳播無不體現著儒家思想的精髓獲得世界的認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時代價值也在逐步發揚光大,對現代社會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影響逐漸加強。

  儒家的傳統思想對歷代執政者都産生了深遠影響,儒家文化的精神已滲透在中華民族日常的生産和生活之中;儒家思想也和世界多元價值相互接軌和碰撞,儒家思想的價值已遠遠超過了它所賴以産生的那個時代對它所做的要求,而成為中華民族及世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儒家思想的弘揚及其時代價值的彰顯對世界文化、文明是一種巨大的貢獻,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國的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也是世界的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可以有國界,但思想文化的價值沒有國界;儒家思想在在社會變革和發展中越來越扮演著重要角色。(台灣網網友:攀驕陽)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