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改革大幕開啟的背景下,各地重點高校通過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實施農村學生專項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門學子”傾斜,獲得各界好評。但是越來越多縣城領導不再送子女到省城讀書,而是送往貧困縣高中就讀,與農村孩子爭奪政策照顧機會。(京華時報,9月15日)
網路上有句流行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或者換成更直白一點的表述:“有利益就會有爭奪”。對於崇尚“知識改變命運”的國人來説,要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首先就要讓他受到更好的教育;否則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因此,各種收費不菲的國際學校人滿為患,各種培訓班、補習班、輔導班你未唱罷我登場。
在這種情況下,捨棄繁華的都市而到小縣城求學,多少顯得有些另類。畢竟,不是每個縣城都有一個毛坦廠中學;一般而言,大城市的教育資源總是要優於小縣城的;縣城的要優於鄉鎮的。但是,如果高校給予某些地區特殊的招生政策,那麼,就又是另一種情況了。
在城鄉基礎教育差距不斷拉大的情況下,為了促進教育公平、機會公平,拓寬農村孩子成材的渠道,推動社會階層合理流動,一些重點高校推出了招生專項計劃、實施農村學生專項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門學子”傾斜。按照這種政策,高校將招生名額分配給各省後,相應貧困縣報考學生匯總後根據考分高低進行錄取。這也就意味著,只要學籍在符合條件的貧困縣,不論是城市戶口,還是農村學子,都有更高的錄取機會。
可以想像,不管是官二代還是富二代,或者有條件的中産階層子女,都有可能想方設法的進入這些符合條件的地區優質高中求學。因此,實在沒有必要強調“官二代”如何,畢竟能參與這種競爭的,不僅是那些有權的、有錢的、有關係的,還有能達到這些高中招生分數線的優生:放著捷徑不走去走直道,要麼是藝高人大膽不怕競爭,要麼就是頭腦不靈光,或者沒有門路。
但就是這種“捷徑”的思想,在事實上堵住了農村孩子進步的途徑,違反了這種政策設計的初衷,削減了教育公平地意義。面對這種情況,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因噎廢食,只有對症下藥,細化政策規則,增強執行透明度,才能真正讓高招“扶貧”政策惠及廣大農村子弟。(台灣網網友:周文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