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後的今天,馬英九的民調支援率滑落至僅9%,“反馬”聲浪不斷。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反差?馬英九執政後,尚能順應民意,選擇走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施行開放的兩岸政策。大陸方面出自“兩岸一家”的同胞情,在諸多經濟協議的談判中“讓利”,充分顧及臺灣同胞的利益,這一次服貿協議也不例外。但臺灣有輿論認為,基層民眾沒有享受到“紅利”的感覺。馬英九政績還是差強,臺灣經濟未能長足發展,生活未能較好改善,因而不滿而“反馬”。
筆者認為,如果不是認同“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執政,如果沒有大陸的親情支援,幫助臺灣走出金融風暴陰影,臺灣今日的經濟狀況會是更糟。臺灣經濟之所以未能長足發展,與民進黨“逢馬必反”“逢中必反”,阻撓兩岸關係深入發展,箝制馬英九經濟政策的施行有重要關係。但筆者認為,為何民進黨能頻頻得手,馬英九會處處受制,最根底的原因,還是出在馬英九執政後,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似是而非的兩岸政策。
筆者對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及“一中各表”、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及至後來所謂的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臺灣獨立”等兩岸政策多有批評。筆者認為,馬英九不確立“中國統一”為目標的“不統”,只承諾自已不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和“臺灣獨立”而放任“臺獨”分裂活動都是錯誤的。這樣的兩岸政策,既不負責任,更有辱使命。具體評析,在拙著《點擊臺海》中多有論及,本文不再贅述。
馬英九9日在與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視訊會議時又再次表示,他本人自2008年就職以來推動之兩岸政策,即維持政治現狀,“不統”,“不獨”,“不武”,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維護兩岸和平發展。聲明不會推動“兩個中國”、“一中一台”或“臺灣獨立”。馬英九認為,經雙方共同努力,目前的兩岸關係為60年來最佳狀態。雙方已舉行10回會的談判。簽署21項協議,涉及領域包括經濟合作,交通、衛生、科學、農業及司法互助。兩岸定點直航班機已由零航班增至現在每日118個航班。馬英九概括6年來兩岸交流合作成果。僅從“兩岸直航”的班次,即可看出兩岸間經濟文化和人員交往是何等的熱絡,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是何等的壯觀。也説明開放的兩岸政策符合臺灣利益,民眾喜聞樂見,得到廣泛支援。
但另一方面,被打翻在地的“臺獨”分裂勢力卻又快速竄起,“兩國論”、“一邊一國論”死灰複燃。不僅民進黨的政治“老人們”玩冥不化地堅持“臺獨”立場,其所培養的“綠二代”在這次反服貿學運中競公然挑明“我主張臺灣獨立”。筆者認為,馬英九絕不能再在原來模糊的兩岸政策中打轉,作為國民黨主席和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闡明“促成國家統一”的目標併為之努力是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