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失“獨”家庭 應從政策做起

時間:2013-12-20 16:06   來源:台灣網

  2010年5月25日,60歲的成琳(化名)出現臨産徵兆,到醫院待産,懷孕7個多月,作為一名“超高齡産婦”,她吃盡了苦頭。成琳是一名失獨媽媽。2009年正月初六清晨,她的獨生女兒與女婿在池州雙雙煤氣中毒身亡,此後成琳一度失去活下去的勇氣。親友們都勸她抱養一個小孩,但在她看來,非己所生的孩子是無法替代女兒的。有些親友為了安慰她,就建議她再生一個,如果不行就做試管嬰兒手術,這讓成琳有了試一下的想法……(鳳凰網2013年12月19日《在人間第27期:失獨老太 生子自救》)

  2013年人口學家預,中國失獨家庭未來將達到一千萬。在這一千萬家庭中,能夠像成琳這樣有勇氣,並且有經濟條件進行生養的家庭更是少之又少。60歲的高齡進行人工授精,風險極大,本來就是不應該被提倡的,可成琳老太堅持懷孕的勇氣來自何方呢?

  每個人都有對自己生命延續的渴望,子女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多子多福就是對這種渴望的寫照。在失去獨女過後,老人失去了生命延續的載體,所以萬分痛苦,這種痛苦本身就是一種再孕的勇氣,加之老人經濟富裕,所以他更有勇氣進行再孕。但較之另一則“失獨夫婦再孕,卻因無力承擔養育費用雙雙墜樓”的新聞,使人不禁感慨在眾多失獨家庭中,又有多少具有成琳老太這樣的經濟條件呢?難道他們就只能默默忍受失獨帶來的巨大痛苦麼?2001年12月份出臺的《中國計劃生育條例》第27條規定: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必要的幫助。

  其實政府的幫助遠遠不及子女給心靈帶來的慰藉,人生的歷程充滿了風險的規避和經歷風險後的反思與自我療傷。一千萬失獨家庭的數字告訴我們獨生子女的家庭模式抗風險能力太差,於是在國民之中就有不少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抨擊之聲,甚至有人否定了計劃生育曾經給中國帶來的紅利。

  計劃生育解放了勞動力,確保了中國改革開放順利進行和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因為現階段問題的突顯而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進行全盤否定是極不明智的做法。任何政策都有齊時效性,它著眼于當下最棘手的問題,現在國家開放了“單獨二胎”政策,其實也是一定程度上解決計劃生育帶來的後遺症。當時採取積極的計劃生育政策是為了解決經濟問題,但在現在經濟業已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精神層面上的需求就俞應得到滿足,所以國家對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做出了調整,也是政府與時俱進的表現。

  失獨家庭的痛苦放大點看其實可以説成是中國改革開放為了經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很慶倖能夠看到政府正在調整政策以滿足不同時期國民的“第一”需求。(台灣網網友:武藝)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