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某些“洋奶粉”因中間環節過多、過雜和過繁等因素,導致最終價格上漲,也是其中原因。作為“洋奶粉”企業不要只考慮自身利益,還要通過各種手段,儘量考慮到中國消費者的“能力”,更多的是,做到“全球統一定價”,其他過程與消費者無關,那是企業內部要做的“功課”。
值得一提的是,“洋奶粉”要懂得,商品也要遵循“價格規律”、“市場法則”和“倫理道德”。市場監管部門和消費者維權機構,要制衡“集體漲價”和“價格聯盟”等現象,不管那國産品,做到一視同仁。
另外,要指出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在中國市場,便宜的奶粉最不受信任不好賣,高價高端的奶粉反而增長得最好最快,所以未來,嬰兒奶粉的價格仍然沒有降溫的可能。”其實,消費者原本是理性的,不是有錢沒得地方“燒”,而是“産品信心”和“消費信心”被“非理性事物”暫時“扼殺”。“洋奶粉”借機“漲”的同時,我國諸多因素,成為推動“洋奶粉”中國價格全球最高的核心“魔手”。
應該説,“洋奶粉”中國“流通鏈條”當“拷問”,中國乳製品行業的安全問題更應當“拷問”,還要“拷問”的是政府監管部門及市場經濟的程式。
“價格”不可挑戰消費的底線,“漲價”不可挑釁産品的良心。“集體漲價”要不得,“價格聯盟”當警惕。
業精於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於隨。國産乳製品當抓住“洋奶粉”品質問題之機遇,“洋奶粉”漲價狂潮之良機。同時,政府監管部門要不斷給力企業,乳製品行業要形成一種自律氛圍。政府監管部門和乳製品企業建立“信用聯盟”,唯有下大力氣重建市場信心、重塑消費信心、重振品牌信心,才能喚醒放心品牌、才能叫醒安全品牌、才能清醒民族品牌。否則仍然只能扮演市場中“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頹廢角色”。
期待國産乳製品成為“食品安全”的先鋒,成為“放心産品”的龍頭,成為“世界奶粉”的品牌,成為“生態良序”的嬰兒,成為“全球品牌”的健兒。(台灣網網友 熊傳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