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改變,有三種路徑;一是通過生産的方式。二是通過自然的方式。三是通過精神的方式。生産可以形成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條件,自然是萬物從啟源走向啟蒙,從啟蒙走向自覺的一種方式。精神則會形成思想價值,思想價值是形成理論體系的唯一條件。
人認識世界有多少種方式?至少可以從意識形態方面上認識,可以從物資建設方面上認識——這些根源有神話方面上的,有宗教方面上的,有常識方面上的,有藝術方面上的,有科學方面上的……但途徑只有一種,即哲學的方法論。
哲學本身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這是哲學的一般條件。哲學的特殊條件則用形式邏輯的公式和定律表達。
每一種事物,都會分成一般條件和特殊條件兩種條件,每一種條件,哲學性在於反思。反思是哲學的本質條件。辯證則是哲學的本源。一切問題,皆在形式上,即概念上存在屬性問題。我們從哲學問題上看問題,即從本源上揭示矛盾的實質,就能把握住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一般過程。這是哲學的基本原理。
當然,每一種事物都存在哲學的過程,而哲學過程的最本質的原理既這種事物所能形成最基本的價值觀是一種上層建築的表述,表述是思想的刻度,思想是産生價值的條件,價值是決定價值觀的理論依據,價值觀是哲學的表現方式之一。任何一種事物,從意識形態屬性上講,都應該存在價值觀。價值觀是一種事物最客觀的表現及屬性所形成的原理。袁貴仁在其著作《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認為,價值,作為哲學範疇,表示客體對於主體所具有的積極的或消極的意義。價值關係就是意義關係。馬克思也在《資本論》中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關於哲學及哲學思想所形成的價值觀,沈湘平老師在《哲學導論》中有全面而系統的表述,他從哲學價值論的一般理論論述到哲學價值論的主要領域,探索到哲學價值論的前沿問題,他説:“哲學從一開始就意味著對價值問題的探討。”蘇格拉底則説:“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度過的人生。”哲學家洛採則把價值觀放在了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的頂端,成為哲學價值論理論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