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18)日上午9時,川內首個“第二代企業家研修班”(“富二代培訓班”)準時開班了。 “富二代培訓班”招收的全部是民營企業家第二代,為他們培養接班人,學員年齡大約集中在18歲-35歲之間,其中年齡小學員18歲大一新生。 (《華西都市報》9月19日)
四川出現“富二代”接受培訓班培訓,這是繼浙江、江蘇、廣東順德等沿海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出現政府給富二代上培訓班後的又一次“給富二代上課”,不同的是這次是自費的、還是來自西部。這説明我國的民營經濟發展已經整體進入了一個週期,需要更新換代、注入新鮮血液了。
俗話説,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富二代”如何守住祖上辛苦打拼創造的基業,並使其發揚光大,破除“富不過三代”的魔咒,這不僅是富人們頭痛和焦急的事情,更是一個社會學家需要研究的社會問題。
“富二代”在當今社會上已經從一個中性詞變為貶義詞,甚至就等同於封建社會的“公子哥”“大小姐”,“花花公子”“紈绔子弟”。這裡不排除一小部分人的“仇富心理”而帶有有色眼鏡看他們。但是從近幾年的新聞事件不難看出,“寶馬男”“炫富女”等無不讓民眾感到噁心,他們的名聲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迅速變臭變差,對他們的指責倒戈聲一片。筆者感慨,“富二代”應該珍惜上天恩賜的“天生富貴命”,富不是你們的錯,但是炫富就是你們不道德了。
重視對“富二代”的教育無可厚非,培訓“富二代”,不僅只是培訓他們的管理能力、領導能力、社交能力,這些只是技能的培養,而應該注重對他們人格品性的教育,對道德水準、價值取向的引導,對社會責任意識、公益慈善的培養。“富二代不缺少錢,而是缺乏精神引導”這話不無道理。因為前者為末後者為本,前者為術後者為道,前者為芝麻後者為西瓜。舍其本而逐其末,疏于道而精於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實為大愚若智,肯定得不償失。
如果只為培訓只為培養如何做一位富人,如何做貴族,培植“富二代”的優越感,或者儘快打上富人的烙印,那麼這樣的培訓培養出一個舉手投足符合社交規範的人確有可能,但培養出一個能在競爭社會上立腳的才俊、精英恐怕就難了。如果真是如此,想讓“富二代”由一個“貶義詞”變為“褒義詞”或者是中性詞都相當的困難。
筆者認為,如何扭轉社會對他們這個群體的所産生的排他意識,首先“富二代”要意識到這個結果的出現是他們自己所造成的,他們必須改變不良的社會形象,使得社會改變對他們的看法。古代大凡成大家者就應該“立德立言立行”,“富二代”完全可以按照這個標準來改變和提高自己,把技能培訓和德育培訓結合起來,這樣方有可能改變人們“為富不仁”的觀念,同時樹立自己的正面形象。(台灣網網友:吳敏)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