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證明新聞寫作同樣可以抵達不朽

時間:2015-10-09 09:35   來源:新京報

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在公寓接受記者採訪。

  【聚光燈諾貝爾文學獎】

  昨晚七點,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獲獎者為白俄羅斯作家、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頒獎前,阿列克謝耶維奇一直是該獎項的熱門人選,英國博彩公司甚至將其列為賠率榜首位,超過村上春樹。但是當昨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公佈獲獎得主時,很多人都在問,阿列克謝耶維奇是誰?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的紀實文學究竟算不算得上是文學?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肯定了阿列克謝耶維奇獲諾獎的重要性,他認為,“本屆諾獎授予記者/特稿寫作作家並不意外”。

  首先,我想這一屆諾獎授予這位女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實際是在重申文學寬闊的本質性和古典意義上對文學的理解。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上,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就曾獲獎(1953年)。現今談起文學,大多局限在小説、詩歌、戲劇。而在古典意義上,對於人類生活以及生活中的重大事變的敘述和觀察就是文學。不論在西方歷史上和中國歷史上,文學都具有這一層面的意義,比如司馬遷在古典意義上也是文學家,儘管今天我們一定不認為史學家是文學家。所以,白俄羅斯女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力地證明了文學的根本指向性和倫理的根本責任。

  第二,這個結果佐證了表現人類生活“真實”的艱巨性。在當今全媒體告訴、大規模傳播資訊的時代,對“真實”的理解變得輕浮。但事實上,“真實”依然困難重重,需要寫作者的勇氣和力量才能抵達人類生活的真實境遇。白俄羅斯女記者阿列克謝耶維奇獲獎讓我們意識到在表面化的通識之下,“真實”依然像冰山一樣難以觸及,也警示我們要克服這個時代對真實“輕浮”的理解。

  最後,非虛構在中國文學中有著廣闊的天地和巨大的可能性。在這個方向上,也許會有越來越多好的新聞記者取得成就。這是對中國新聞記者的一個激勵和提醒——新聞的力量不僅僅在於“新”,特別是在全媒體時代其價值更不在於“新”,而是在於“深”。人類生活以及人類生活中的重大事變需要寫作者深刻的理解和艱苦的努力。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的結果讓我們看到了全媒體時代新聞的力量以及媒體人寫作的可能性。這使我們意識到新聞不只是可供消費的資訊,它同樣可以抵達不朽。(李敬澤口述 記者 伍勤 整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