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風》之後期待《破浪》

時間:2015-08-14 09:58   來源:北京晚報

  這幾天我的朋友圈被兩大帥哥刷屏了。一個是在俄羅斯喀山游泳世錦賽上奪得100米自由泳冠軍的寧澤濤,他被女粉絲們稱為“顏值秒殺一切小鮮肉的世界冠軍”;另一個是電影《破風》的男主角彭于晏,化身職業自行車手的他讓青春熱血燃爆大銀幕。

  競技體育,本就是讓人心跳加速的事情,觀看各大頂級賽事更是讓人熱血沸騰。我相信即使不是體育迷,不少人也都有過熬夜看世界盃的經歷,也曾經為申奧成功而狂歡不已。因此,體育題材電影早就作為成熟的類型在世界影壇佔有一席之地,《洛奇》、《一球成名》、《點球成金》等都是此類經典。

  但回顧國産電影,人們的記憶似乎還停留在上世紀50年代的《女籃五號》、80年代的《沙鷗》裏。最近幾年電影産業越來越火爆,但體育題材仍是空缺,《許海峰的槍》、《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過於主旋律,《少林足球》、《大灌籃》已經癲狂到脫離了體育本身,即使是陳可辛導演未拍先熱的《李娜》,也是傳記性質大於體育題材。所以,接連拍出《激戰》、《破風》兩部體育題材電影的林超賢,可以説是獨闢蹊徑,把體育題材正式拉入了商業電影陣營。

  其實,在看《破風》之前,我對它是不看好的,當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對自行車比賽的不了解。相信大部分國內觀眾和我一樣,覺得自行車比賽尤其是耗時很長的公路賽,看起來枯燥極了,既沒有拳擊比賽那種力量,也沒有冰上項目的美感,更沒有足籃排的普及度。但《破風》給我的直觀感受是,原來自行車比賽是這麼好看!有人説它是兩個輪子上的《速度與激情》,但更吸引我的是,在享受速度快感的同時,這項運動的背後還充滿了智慧,不同比賽的戰術運用、團隊的密切配合甚至是金牌背後的污點,都讓人充分感受著它的魅力。

  正因為自行車比賽在內地的不普及,導演開篇就簡明扼要地介紹了這一賽事的規則和特點,大量實況錄影的插入配合著充滿現場感的解説,讓觀眾一開始就猶如觀看直播比賽一般緊張。了解了賽制,也就不難理解片名《破風》的含義。原來,“破風”是自行車比賽的專業術語,每支車隊最重要的兩個角色分別是衝線手和破風手,破風手為了幫衝線手減小風阻、保存體力,需要一直領騎,但在衝刺時卻要主動讓位,讓爆發力更強的衝線手去跟對手一決高下。最後,登上冠軍領獎臺的只有衝線手一人,而破風手則是默默付出的那個幕後英雄。

  林超賢選擇以破風手為切入點,讓影片不僅僅局限于冠軍的光環,而是更強調團隊合作和奉獻精神,這對看慣了金牌榜的國人來説,不失為一個更有高度的主題。而破風手與衝線手之間天然的合作與衝突,私下裏的友情與較量,則令影片在故事層面上更充滿戲劇性。尤其是最後一戰中,為了爭取團隊的贏,彭于晏飾演的衝線手在最後一刻將衝刺冠軍的機會主動讓給破風手竇驍,完成了自我的成長,也是對體育精神的最好詮釋。

  不過,這也是一部優缺點同樣明顯的電影。鏡頭只要對準比賽現場,就讓人屏氣凝神,一旦切回感情戲部分,就讓人如坐針氈。王珞丹飾演的女自行車手,似乎是為了製造三角戀不得不放置的一個角色,顯得有些多餘。彭于晏和媽媽之間的親情糾葛,也因為篇幅所限無法展開,成為雞肋。倒是彭于晏和竇驍的友情雖然著墨不多,但並不落俗套,兩人既沒有摔酒瓶也沒有滾草地,更多的是彼此的默默支援,失意時雨中送上一把傘,迷失時拉對方回到正軌,追女生時又絕不客氣,這大概才是男人之間的友誼吧。

  在製作上,除了高昂的專業賽車和運動裝備佔去了大量成本,影片也不惜跨越歐亞大陸進行拍攝,從臺灣蔚藍的海岸線到繁華的都市,從熱氣蒸騰的沙漠到雲霧繚繞的高海拔山區。這些養眼的畫面,何嘗不是自行車比賽的另一道風景呢?

  不知道林超賢導演的下一部電影想拍什麼?我估計很多女觀眾和我一樣,都希望寧澤濤的故事也早點登上大銀幕,片名我都想好了,就叫《破浪》。反正北京冬奧會也不遠了,到時候乾脆再拍一部《破冰》。就是不知道彭于晏準備好了沒?既然你已經練了體操、拳擊、武術、自行車,也不在乎再學學游泳和滑冰吧?爭取早日練成電影圈的十項全能男主角!(李 俐)

編輯:王媛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