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驗”為何受非洲青睞

時間:2015-06-25 15: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參加培訓班的非洲學員與老師聯誼。

  資料圖片

  非洲英語國家文物修復人員培訓班的學員參觀北京大學文物修復室。

  資料圖片

  “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兒開在春風裏……”北京大興區的黃村,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的雙柏書屋裏歌聲飛揚,來自非洲13個國家的39位文化官員齊聚一堂。6月11日,由文化部、商務部支援的“非洲英語國家文化旅遊管理與開發研修班”開班。6月16日上午,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授課,他從當今興旺的中國旅遊業入手,介紹了國際旅遊和中國旅遊的特點與規律;下午是書法課,中國書法的優美和神秘讓非洲學員驚嘆不已,紛紛動手臨摹。

  培訓研修應運而生

  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國際交流部主任周美芬介紹,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自2007年開辦涉外培訓後,至今已承辦不同主題、不同類別的涉外培訓項目34個,來自80個國家和地區的639位外國文化官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在此學習。其中非洲各國的培訓就有16期,29個非洲國家的226位學員曾來到這裡接受培訓。

  周美芬説,培訓和研修既有應對方要求而舉辦的,也有中國舉辦後慕名而來的。中國駐外使館負責學員的報名和選拔,有的只專為某一國家培訓,有的則是十幾個、幾十個國家學員一同上課,涉及旅遊管理、博物館管理、圖書館管理、文化産業管理、市場管理、文物修復、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舞臺美術等各個領域。“儘管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文化建設方面還有差距,但中國進步很快,在上述方面積累了卓有成效的經驗,很適合發展中國家學習。”周美芬説。

  的確,中國在文化管理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經驗,正是來自非洲的文化官員和技術人員們最感興趣的內容。

  “中非博物館館長論壇暨非洲博物館館長研修班”共招收14名學員,教學內容包括博物館展品收集與陳列、博物館公共教育、文物修復、數字化建設等,還赴河南實地考察。“非洲英語國家圖書館高級管理人員研修班”, 招收了來自衣索比亞、模里西斯、尼日利亞、南非、蘇丹、南蘇丹、辛巴威、迦納、坦尚尼亞等9個國家圖書館系統的22名學員,講授中非文化交流、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圖書館管理政策等,特別是結合時代發展,介紹了新技術和數字化圖書館,學員們不但參觀北京的各大圖書館,還赴湖南省長沙市、常德市參觀。在“非洲英語國家文化遺産保護官員研修班”中,學員們深入了解了中國文化遺産保護的發展現狀以及相關保護政策,共有18個非洲國家的30名學員參加。

  周美芬介紹,這裡培訓和研修不斷,與近些年中國在非洲援建大量的劇院、博物館等文化設施有直接關係。她説:“為了及時了解中國的文化援建項目的使用和管理,所在國的相關文化官員和技術人員都希望能到中國學習。”

  學習內容生動有趣

  來這裡學習的非洲各國學員,絕大多數不懂中文,多數還是第一次來華。為了讓他們的學習不枯燥不乏味,能夠有趣生動,過目不忘,就需要採用多姿多彩的方式。在培訓和研修的課程中,有書法、飲食、服飾、繪畫,還有民俗介紹,端午節介紹中有包粽子,風箏介紹中有參觀風箏,學員們個個聽得津津有味。

  有的學員留言説:“講課接近完美。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中國是個非常棒的國家,我希望能夠更多見證和體驗它的文化及其多樣性。”“中國與我的祖國在文化遺産保護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些精心選擇的課程很不錯。”

  培訓期間,學院要求每一位學員都可以唱一首中國民歌、説幾句簡單的中國話、寫幾個簡單的中國字。這種教學可以讓多數學員都能對中國文化有個基本了解,不至於回國後幾年就忘光了。

  這種學習的效果究竟如何,辛巴威的卡特克塔女士的一段話很有代表性,她説:“雖然外表上我們與中國人不一樣,但是我能感覺到中國具有包容性。一般來説,到一個另外的國家,語言都會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但在中國,你能聽到很多中國人説英語。我就這樣對自己説,中國人都可以説英語,那我為什麼不去學學中文呢?如今,我可以用中文説早安,説女士們先生們,但是我想走得更遠。我覺得應該多學一學中文,多了解一些中國文化、中國的歷史沿革。我第一次知道中國有這麼多朝代,也開始了解了朝代背後的一些故事,這都是我們以前不知道的。我希望能有機會組織辛巴威的居民來中國遊覽名勝古跡,也希望中國的遊客能來辛巴威看一看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古跡。”

  尼日利亞國家文化指導研究院高級文化官員伊布拉西姆是第一次來華,但他對中國和中國人已經有所了解。他説中國人在尼日利亞造橋修路,興建醫院,“我的一個朋友就在這個醫院生孩子,他們服務很好。還有中國文化中心,那裏教尼日利亞小孩子學漢語、剪紙,還舉辦小學生的中國藝術比賽。”

  在伊布拉西姆看來,中國社會非常有秩序,有組織。中國人總是怡然自得,知足常樂。他説:“戴斌院長的課給了我很多啟發。他説中國的旅遊發展模式就是因地制宜,尋找自己的優勢。他也建議我們要尋找自己的優勢來發展文化旅遊,這正是回去後我要做的事情。我到故宮和長城參觀,看到遊客眾多,管理也很規範。我想借鑒中國的方法,運用到我們的國家,吸引更多遊客。”

  對旅遊業特有興趣

  周美芬説,文化旅遊的培訓僅僅是這裡各種涉外培訓中的一項。這次以“文化旅遊管理和開發”為主題的研修班是近年來非洲國家報名最踴躍的一次,比以往的人數多了將近50%,學員來自文化、旅遊部門的各個領域,在級別上也高於往屆的學員。其中,高級官員包括局長、處長甚至總統府官員有18人。“報名的火爆與非洲各國近年來開始關注開發和利用自身旅遊文化資源相關。非洲的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産豐富,與中國在旅遊業方面溝通的願望特別迫切。”

  中非官方文化交流始於1955年,當時,中國和埃及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政府文化合作會談紀要》,首次把文化合作列入兩國交往與合作的官方議事日程。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顯著增強,中非的文化交流更是大步發展,迎來了最為活躍的時期。2013年的“中非文化合作夥伴計劃”將中非文化交流推上一個新高度。這一年,中非雙方簽訂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合作協議,高層文化官員交流頻繁,而且,民間交往的熱流還促進了非洲國家旅遊産業的發展。2013年,習近平主席和南非共和國總統雅各布祖馬發表聯合公報,確定2014年為中國“南非年”,2015年為南非“中國年”。這是兩國人文領域的一次全方位交流活動,也是中南、中非交往史上的開創性之舉。

  迦納旅遊局高級資源官員埃裏克説,培訓班上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的許多旅遊景觀不收費,“這鼓勵了人們去這些景點旅遊,而迦納幾乎所有景點都收費,這就不是鼓勵人們去旅遊了。我認為迦納應該學習中國政府發展旅遊業的措施。”埃裏克介紹説,目前去迦納旅遊的不多,主要還是商務目的,比如採礦、投資等。他希望能借鑒中國經驗,擴大旅遊開發。

  莫三比克文化和旅遊部技術員帕斯卡爾努恩斯更是感慨良多。他參加這次研修班的目的,就是希望學到一些管理方法,明白如何整合旅遊資源,做出合理的旅遊管理、旅遊活動等方面的預算。在課堂上,他問戴斌院長如何讓國內旅遊更有吸引力。“戴院長的回答很有啟發。戴院長認為,要發展旅遊,首先應該讓當地人有休閒娛樂的意識,還要在居民區裏建設公園和劇院等,這是第一步。我覺得,在中國,旅遊就是文化,文化已經成為旅遊的一個吸引點,像故宮和長城那樣,可以吸引很多人去參觀。在我的國家,我們的旅遊都是自然景觀,缺乏人文景觀的開發。如何開發和管理人文景觀,我們可以向中國學習很多。”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5日 19 版)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