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版《三體》至今開了三四場發佈會吧,公佈製作方、導演,接著透露女主角張靜初(飾演葉文潔)、男主角馮紹峰(飾演汪淼)等一小撮人。幾乎每一回動靜,都會招來爭議和粉絲的怨念。大概意思是,這部中國迄今最負盛名的科幻小説即將被一撥搞電影的玩死了。
顯然有讀者不太認可這幾位演員來出演《三體》——之前就有《三體》粉絲做出了把所有小説中的主要人物都安排上國內外著名演員的“演員表”,那是粉絲心中的最佳陣容。從已公佈的演員陣容來看,片方顯然要考慮包括演員影響力、針對觀眾的年齡層次等方面的問題。
我個人感覺,已公佈演員屬於“不新不老,不大不小”的狀態,其中張靜初、馮紹峰尚説得過去的,但讓唐嫣來演女科學家申玉菲,就感覺氣質不合適。何況這幾位演員之前的演藝生涯多以電視劇為主,對大電影的表演把握也令人有些擔心。
那麼,小説改編到電影,文字與影像之間,該怎樣轉換才能做到最好呢?
1 科幻奇幻電影演員,先學會對綠幕或道具説話
先來説説演員。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很多觀眾奔著電影去時,往往會被閱讀原著時的體驗和激起的想像所限制,對電影版有先驗的期待和判斷。可是文字構成的小説,對角色的描寫是模糊的,具有巨大想像空間的。而演員的相貌形體特徵則是非常具體、確定的。
當年拍《亂世佳人》時,片方在全美找郝思嘉的扮演者,幾乎所有好萊塢當紅女明星都去試鏡,最終經過原作者瑪格麗特 米切爾首肯,才選中了費雯麗;當時所有的電影人都認為白瑞德一角非克拉克 蓋博莫屬。兩人讓全世界書迷認可,其關鍵就在於演員外在形象和內在氣質都與角色非常吻合——特別是費雯麗所具有“貓一樣”的氣質。
有時候,電影甚至可以不追求演員與原作的外在相似,把內在氣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比如現在正在開拍的《喬布斯傳》,飾演喬布斯的是邁克爾 法斯賓德,他顯然遠不如阿什頓 庫徹演過的《喬布斯》更形似,但從演技來説,法斯賓德恐怕會超越上一部喬布斯傳記片,讓觀眾更認同他塑造的形象。
《三體》中的角色,例如章北海、程心、大史等,找現在國內的演員來演其實都有很大難度。倒不是説國內沒有好的演員,而是三體的環境太特殊,國內演員缺乏在科幻電影中表演的經驗,不知道他們能否把以前的經驗轉化到三體電影中去——看看卷福是怎樣在《霍比特人》中飾演史矛革巨龍的,你就知道在科幻奇幻電影中,表演形式往往和普通劇情片完全不同。至少,你要習慣沒人跟你對戲,就對著綠幕或者幾個奇怪的道具來拍對手戲的情況。
2 “還原小説”或“把文字影像化”不是電影改編主要目的
電影改編小説,看似是用電影來詮釋原著小説,其實應該把它看做一次全新的創作。電影從來不是以“還原小説”或者“把文字影像化”作為其拍攝目的的——至少不會是主要目的。
很多小説的粉絲都希望電影還原他們看作品時喚起的全部情境體驗,把腦海中由文字引起的夢境全須全尾地展現出來。非常遺憾,這在如今還只能是不現實的幻想。試想,2個小時的影像,怎麼可能還原長篇小説十幾個小時甚至更長的閱讀體驗呢?
尊重原著絕不意味著要對原著亦步亦趨。科幻小説改編的電影中,有幾部其實相當“尊重原著”,但反響卻不甚好:比如根據海因萊因的名作改編的《傀儡主人》,根據菲利普 迪克小説改編的《異形終結》(Screamers)和同樣根據他小説改編的《冒名頂替》(Impostor)等。
近期還有一部根據海茵萊茵的科幻小説《你們這些還魂屍》改編的電影《前目的地》,也是相當忠實原著。沒讀過小説的觀眾,可能會被其故事所吸引,但了解這個故事的讀者看來,影片顯得缺乏閃光點,如同直接用小説做了劇本。説實話,這幾部科幻片拍得都不差,問題就在於整部電影缺乏靈性和創造,讓看過小説的讀者沒有任何驚喜。這樣的改編對沒看過小説的觀眾而言,恐怕也不會有非常驚艷的感覺——它們都被原作限制住了。
卡爾維諾曾説過:“一部經典作品,每次重看時,都和第一次一樣,令我們發現新意。”這才是改編的靈魂所在:在另一種藝術形式中重新展現作品的價值。從這個角度説,雷德利 斯科特的科幻電影《銀翼殺手》改編得非常成功!
電影《銀翼殺手》和菲利普 迪克原作小説《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有很大不同:在小説中,男主人公的婚姻構成了其沉悶、卑微的生活,但同時也給了他一線希望。男主人公一直渴望獲得一隻真正的動物,而不是外表逼真的“電子羊”——某種程度上“電子羊”正是男主角的自我寫照:逼真但毫無實際價值;只是某種東西的仿製片;帶著一種一去不回的傷感和失落。影片去掉了小説中至關重要的婚姻生活部分,大量增加了複製人的情節,還特別為主人公安排了瑞秋這個複製人伴侶角色。而電影中取代電子羊的,是主人公夢境裏的獨角獸:如果説電子羊是卑微生活的映射,那麼獨角獸則是主人公人性以及所有美好事物的指代!
電影和小説在這裡殊途同歸地把主題表現出來:何為人?何為人性?倣生人/複製人也有靈魂嗎?
小説的寫法是陰冷、平淡、寫實的,電影則更為風格化,通過大量夜景和寫意式的畫面來描繪混亂而又高科技的未來世界:工業化城市中日夜不停從煙囪中噴涌的火焰,廣告上無處不在的日本色情文化,永遠在淅淅瀝瀝下雨的街道,各種奇裝異服的人流……無論從思想把握還是內在氣質上,《銀翼殺手》對原作小説的呈現都極其到位,但它走得更遠,不但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氣質,更超越了小説本身 的主題深度——導演雷德利透露過,他設定的男主角戴克自己就是一個複製人!由此,整部影片的涵義就更為深化了。
好的電影改編,用莊子的話説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換成現在通俗的説法即:要充分拍出具有小説特徵的一面,但又不被原著所囿。
翻拍起小説來,大師級的導演和普通導演的區別往往就在於此。恐怖片《閃靈》就是個有趣的範例:原作者史蒂芬 金對著名導演庫布裏克的翻拍感到不滿意,於是自己當起製片人親自上陣搞了個三集的迷你劇,結果反響不佳。這個“卓別林在卓別林模倣秀中失利”的故事告訴我們,小説改編電影不見得原汁原味才好。
□電子騎士(影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