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國産電影市場,出現了兩部軍事題材的電影,一部是代表英國特工電影文化重新崛起的《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以下稱《特工》),一部是吳京七年磨一劍的國産軍事戰爭題材電影《戰狼》。兩部電影先後上映,在四月電影市場上呈比翼齊飛之勢,國産的特種兵與英倫特工第一次正面交鋒,兩部電影票房都在5億元左右,旗鼓相當,這出人意料的票房表現,其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究。
分析對比這兩部電影,可以發現二者都是在傳統電影類型上求新求變的典型案例。英國因其悠久的情報工作歷史,誕生了很多優秀的諜戰小説和漫畫,比如《007》就是最典型的代表。而進入新世紀以來,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新式諜戰電影異軍突起,《諜中諜》《諜影重重》聲勢日甚,無論是技術手段、表現手法,都更加現代。《特工》將主角設定為一個代表草根階層的街頭混混,同時將特工文化最經典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象徵著英倫紳士的名貴西裝、雨傘,各種神奇的情報武器,通過類型化的劇情設計,讓人物更加幽默生動,影像簡練有力。煙花爆頭的鏡頭充滿想像力,這種生機勃勃的創新性,昭示了英國情報電影燃起的新希望。
而《戰狼》,同樣是讓人眼前一亮的國産軍事題材電影。在當下中國電影市場,軍事戰爭題材電影屈指可數,且缺少叫好又叫座的優秀作品,直到去年賀歲檔的《智取威虎山》才讓人看到,紅色革命軍事題材經典也能散發新的活力,商業化的訴求與內容表達能很好融合。《戰狼》取材更為現代,將鏡頭對準了神秘的中國特種部隊,在中國南方邊境線這一充滿危險的地域,巧妙地將愛國情懷與戰爭動作類型融合起來,展現了當代中國軍人有血有肉的鮮活形象,同時又沒有以往一味生硬的説教,更加貼近市場和觀眾。正是由於其出色的內在品質,所以與來自老牌諜戰電影強國的《特工》同臺競技,並不遜色。
具體來説,《戰狼》最大的特色在於第一次能在主流電影與類型片之間做一個較好的平衡。不論是《特工》還是好萊塢戰爭大片,其實質上也是一種主流電影,它們借精彩紛呈的影像外衣,悄悄完成了本國價值觀的輸出。比如去年上映的《美國狙擊手》,講述的是一個戰爭中英雄狙擊手的傳奇故事,在美國本土和全世界範圍內都取得了極高的票房收益,而它的本質卻是:在全球反恐語境下,好萊塢對美國國家利益、愛國主義價值觀的正面弘揚,是一種標準的美國式主旋律。所以,主流電影如果能講好故事,做好與類型化的結合,受歡迎程度不亞於其他類型大片。
《戰狼》的類型化,首先體現在劇作上,劇情安排上顯出一種主動類型化的自覺性。採取先抑後揚、正邪對立、一波三折式的劇情結構。這部電影情節看似簡單,實則在劇作的類型化上有頗多考量。而且將故事發生地選擇在國境邊線,在這個灰色地帶視野更為開闊,多方角力的故事線索立得住,增強了戲劇性和可看性。
除了劇作上的類型化,這部電影的另一特點是塑造了一個接地氣的英雄形象。這次,人物有了一次相比於以往國産同類電影最大的進步,那就是軍人第一次敢於表達自己的兒女情長,比傳統意義上幾乎禁欲式的英雄形象有進步。面對槍彈炮火的攻擊,會感覺到疼痛,在詼諧的同時讓人感覺真實可信,人物也立得住。
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戰狼》的出現像一個異類,它一方面是市場上主流的投資方向,以七年磨一劍的誠意,自覺地宣揚了當下逐漸缺失的愛國主義情懷,另一方面它在品質上確實達到了國産軍事類型的一個高度。當然,和國外成熟的同類型電影相比,它依然有很多缺點,包括配角過於臉譜化,故事的節奏掌握有欠火候,影像上電影質感有所欠缺,特效有待加強,但是,這幾乎是中國所有類型電影面臨的問題,《戰狼》以其類型化的自覺性、視野的開闊性、對市場的誠意,贏得應有的票房成績。
事實上,國産軍事題材電影也經歷過輝煌,在“十七年電影”中佔據很大的比例,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下,能將愛國主義與軍事類型很好地結合,誕生了一批批優秀的軍事題材作品,如《小兵張嘎》《董存瑞》《地雷戰》《地道戰》等,早已成為一代代人的電影記憶。隨著時代的變化,在類型化、商業化傾向愈發明顯的當下電影市場,如果不能將現代性的元素融入進去,不能滿足觀眾的更多期待,只會是老調重彈。只有遵循市場規律,把握觀眾審美的變化,以愛國主義作為主流價值觀的支撐,進行類型化的改造,才能贏得市場和觀眾,才能讓曾經輝煌的類型重新煥發生機。(作者為中國兒童中心期刊總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