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講了一個“禪意版”尋親

時間:2015-03-20 10:24   來源:新京報

  和其他打拐題材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失孤》是雙向的,即父母和孩子的情緒一併照顧到。影片真正的敘事核心,也就是劉德華和井柏然的相互取暖,對父子身份具溫情化的、想像性的暫時替換。只是這兩位演員在質感上都各有各的缺失。新人導演彭三源在很多時候,放棄了戲劇性的滾動,而變成一定的散文式的風格。

  雖然説電影《失孤》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還是不禁要問,劉德華出演的這個雷澤寬,十五年尋子之旅的動力,除了血濃于水的親情外,是否還有其他因素。不是每個遇到此番人生慘境的父母,都能如此堅持不懈,雷澤寬肯定是個特例。

  影片顯然沒有真正地走進人物的內心,他這般苦行僧的作為,是否考慮到他的家人,包括他的妻子在沒有丈夫在身旁的日子裏,又是怎樣拖挨那一寸寸光陰。還有一點也是比較迷惑的,找孩子找了十五年,用的卻只是孩子兩歲時的照片,這樣的尋找怎麼看都有些徒勞。

  從劇作規模來看,《失孤》應是有兩段故事的,一個是倪景陽的孩子被人販子吳君如拐賣了,她張貼的尋人啟事被劉德華看到;另一段就是劉德華長達15年的尋子之旅。倪景陽的這一段,沒頭沒腦地,像一塊贅肉硬生生長在那兒。也許只承載了劇作功能,要將倪景陽尋死覓活與劉德華的默默堅持形成一個呼應。吳君如出演的人販子,這個人物連符號化也談不上,只是空蕩蕩地淪為一件道具。值得一提的是,吳君如的“愛人同志”陳可辛,半年多前有一部電影叫《親愛的》,同樣講打拐題材。

  和其他打拐題材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失孤》是雙向的,即父母和孩子的情緒一併照顧到。影片真正的敘事核心,也就是劉德華和井柏然的相互取暖,對父子身份具溫情化的、想像性的暫時替換。只是這兩位演員在質感上都各有各的缺失。

  劉德華看上去更努力一些,頭髮短而雜亂,膚色做了處理,呈暗黃色,指甲也是粗糙而骯髒的。只是他的眼神依舊明亮,甚至有些銳利。該人物應有的疲憊、徬徨、猶豫在他難以擺脫的明星光環下,遍尋不著。

  井柏然怎麼看都是一個陽光大男孩,那種身份缺失的焦慮感,也幾乎蕩然無存。但井柏然與生身父母團聚的動機,卻有著極強的説服力。若是一個來歷不明的孩子,上不了戶口,就失去了讀書、就業、婚姻的可行性,由於沒有身份證,連坐火車、飛機也不太可能。所以,當井柏然見到了他的父母后,他最高興的事情,是到公安機關辦理身份證,照一張標準照。只是影片沒有通過情節的推動來展現井柏然的人生困境,而由對白一筆帶過,真是殊為可惜。

  劉德華和井柏然兄弟不像兄弟、朋友不像朋友、父子不像父子的情感遞進,太過似曾相識。稍稍值得玩味的是,井柏然憑著依稀的線索,去尋找自己的原鄉時,發現鐵索變水泥,竹林成高樓,這使得他本就模糊的記憶愈發混沌。城市化的進程改變甚至湮沒掉我們的記憶,讓我們很難回到真正的家園,而不得不懷揣著反認他鄉是故鄉的幻覺,去完成止不住的流浪。

  但影片的這種情緒還不夠充盈,它在很多時候,放棄了戲劇性的滾動,而變成一定的散文式的風格。其實後者更難,更為考驗創作者對影像詩化的全景把握。顯然,作為新人的導演彭三源沒有做到這一點。她在該紀實的題材用了明星,在該抒情的段落隱而不發。

  不將《失孤》與《親愛的》比較,幾乎是不可能的。《親愛的》是部不折不扣的社會問題劇,它努力探究中國在蓬勃發展之時,那些猝不及防的隱患是如何如影隨形地纏繞著我們,趙薇獲得母親身份時的錯愕,讓她的被淩辱被傷害,變得更為立體和深入。關於孩子的爭奪戰,也有著相當微妙的寓意。《失孤》幾乎沒有“我為什麼命該如此”的深切叩問,很多時候淪為一種“人間自有真情在”的空泛讚歌。

  更為重要的,《親愛的》不是一部治愈係電影,影片結束時,一個更大的悲劇仿佛才剛剛開始。而《失孤》則讓僧人的緣起緣滅緣聚緣散等禪語,堪以告慰劉德華的當尋找已成習慣的壯舉。這種臨時空降式的拔高,讓整部影片的立意變得含混。人生的道理,只有人生本身才能給你最好的説明。作為活動影像的電影,講道理,更是大忌中的大忌,既然能將道理挂在嘴邊,又何勞銀幕的“大駕”。(賽人 影評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