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傳承不能只靠一齣《牡丹亭》

時間:2014-12-31 15:04   來源:光明日報

  歲末的北京,滿城爭唱《牡丹亭》:名家傳戲——2014全國崑曲傳承彙報演出以大師版《牡丹亭》為重頭和先導,接以南昆版(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典藏版(上海昆劇團)、大都版(北方崑曲劇院)、天香版(湖南省昆劇團)、永嘉版(浙江永嘉昆劇團)、青春版(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禦庭版(浙江昆劇團)七個版本的《牡丹亭》。

  《牡丹亭》自誕生後,經歷了從文學經典到舞臺經典,形成文學與舞臺的雙美。《牡丹亭》當然是經典,但只靠一個《牡丹亭》,崑曲是難以為繼的。以《牡丹亭》為契機,為大眾開啟崑曲之門是一個可行的、已見諸成效的方式,比如已經演出十年的青春版《牡丹亭》。不過,具有精妙的表演藝術,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崑曲,絕非一個《牡丹亭》可以容納。驚雷一般的大師版《牡丹亭》中,根據大師們的行當、特色甚至體態、年齡派戲,形成了《閨塾》《遊園》《驚夢》《尋夢》《寫真》《道覡》《離魂》《魂遊》《冥判》《拾畫》《叫畫》《憶女》《幽會》《婚走》的豪華戲單,但是《牡丹亭》也並不是只有杜麗娘、柳夢梅,或者春香、石道姑,從摺子戲的流傳看,《勸學》中的杜寶,《問路》中的郭駝,也都是有聲有色的角色,但舞臺上已較少演出。

  崑曲不是只有生、旦兩個行當,生旦中也不是只有小生、閨門旦。雖然生旦戲是舞臺的主角這一現象,在崑曲的發展歷史上並非個案,但是在崑曲已非文化娛樂生活主流的現在,從保護和傳承的角度來説,必須考慮到行當的齊全以及行當戲的不可或缺。尤其是那些已有的,還有人會的,可以學的,不能因為功利的原因、人事的干擾而打亂整體傳承的理念。同時,觀眾對崑曲若只知有《牡丹亭》而不知有其他也是危險的,如此的崑曲傳承只完成了一半。就崑曲的活態存在而言,傳統劇目、表演藝術的傳承是一個方面,觀眾的培養和接受是同樣重要的另一個方面,如果沒有人願意看,或者説沒有形成崑曲觀賞的文化習慣和氛圍,崑曲恐怕難以避免寄居於博物館供人憑吊,變成精緻的死物的結局。

  2015年元旦之後,蘇州將有一場崑曲“繼”字輩六十週年慶典演出,相比《牡丹亭》,筆者更想看這場演出。因為《水滸記打虎》等都是難得一見的,而且還是恪守傳統的“繼”字輩演出。由此想到,僅僅是這場演出中的一些劇目,有誰來傳承?從傳承的角度來説,既然有,就應該學而使其傳;即便不能大演于公眾舞臺,其中所負載的音樂、表演、裝扮等內容,都是難得的藝術資料。每一齣戲都是崑曲藝術的濃縮,都不能輕易放棄。其中有不當之處,可以改,很多前輩藝術家的看家戲也是不斷修改而成為經典的。否則還是一句話,人走戲亡。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