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是諾獎“井噴”的前夜

時間:2014-10-16 08:50   來源:紅網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至此,已有22人獲諾獎的日本,是亞洲獲獎最多的國家。是不是諾獎對日本有所偏愛,但事實恰恰相反,在近百年的漫長時期,日本一直受到諾獎的“冷落”,許多優秀的日本科學家遺憾地與之錯過。(10月14日《環球時報》)

  諾獎情結越來越濃重的中國人,應當從這一別樣的分析受到啟示,日本科學正是經歷了“百所孤獨”,才集聚出21世紀初諾獎“井噴”的巨大能量。

  回答“日本人緣何頻獲諾獎?”眾多的權威媒體分析的理由大體為:一是1949年首位諾獎得主湯川秀樹的引領;二是政府政策的支援與財力的強大保障;三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及深厚的學生科學素養;四是相比“萬眾矚目”的競技跑道,日本科學家多走沒有對手的“孤高之道”,類似于中國奧運的突破思路。

  僅就這四條經驗,對中國來説並非絕妙。我們也有科學家典型,可是,“長大了要當科學家”,這樣的聲音已很難發自孩子們的內心;我們也有政府力量支援,可是高級科研人員把國家的投入轉化為私有財産已不是個案;我們也非常重視基礎教育,但我們的孩子創造能力日漸式微,很多潛優者成了記憶倉庫、電腦器。我們也有自己的科研路徑,可是整個社會對基礎科學越來越輕視,而“名利科研”的路上人頭攢動。

  日本經驗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在百來年一以貫之,而且能夠經受得住各種無端的“打擊”。在諾獎殿堂,日本不是被毫無理由的忽視,就是因為戰爭原因錯過,甚至因評委主張“別讓黃種人太早獲獎”,1926年,本該是日本人的生理學和醫學獎發給了歐洲人,而獲獎的成果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不管是“種族歧視”,還是“陰差陽錯”,日本人一直沒有氣餒。1965年獲得物理諾獎的朝永振一郎經歷過連續7次提名。而2002年的物理諾獎,則是由苦苦等候了15年的小柴俊昌所獲得。

  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百餘年的落後,終於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但這不可與日本“百年孤獨”後諾獎“井噴”同日而語。日本科學力量的強大,肯定會給這個國家未來發展奠定了強大的後勁,這是中國眼下必須要有的清醒。

  比我們更清醒的,是本應該沉浸在喜悅與榮耀的日本獨有的憂患意識,他們已經在自我告誡:日本今天所獲得的諾獎,吃的是20世紀數十年鉅額科技投入的老本。他們看到了成功經驗深處的危機,希望人們克服浮躁和短視,開拓更多的科研領域。14年收穫14個諾獎的日本,讓世人不再敢懷疑他們“50年拿30個諾獎”的雄心壯志。

  中國對於經濟體量第一已觸手可及,但比這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的品質,其中關鍵因素是科技水準。向來有“百年大計”和“堅持一百年不動搖”理念的中國人,要想圓夢中國“兩個一百年”,怎能不銘記和借鑒日本的“百年孤獨”?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