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是這樣誕生的

時間:2014-08-18 07:3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照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照

  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自8月8日在央視一套開播以來,備受關注。日前,該劇總編劇、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主任、鄧小平研究專家龍平平,劇中鄧小平的扮演者馬少驊、演員印小天等主創人員接受了筆者採訪,生動地呈現了這部“全景式鄧小平劇”的産生過程。

  多方面超越以往同題材電視劇

  不同於以往以鄧小平為主人公的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情景細節、故事的講述視角以及公眾所關心的“脫敏”等方面都超越了過去的同題材電視劇。

  “這部劇的創作歷時4年,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龍平平説,拍攝一部全面呈現鄧小平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和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重大貢獻的劇作,是許多人多年的願望,但由於題材特別重大,困難重重,始終沒有完成。2009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時,中央文獻研究室受命來牽頭組織創作這部以鄧小平為題材的電視劇。“2009年2月,領導同志交代任務時,提前給了一些指導性意見,總共有三條:第一,希望該劇的時間段放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到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之間;第二,這部劇的核心要反映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形象:第三,除了反映鄧小平的個人貢獻外,還要反映國家整體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龍平平説。

  在過去的10年裏,雖然許多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裏都涉及鄧小平的生平事跡,但以他為主人公的電視劇並不算多。根據部分資料,主要有《童年鄧小平》、《鄧小平在會昌》以及《鄧小平在重慶》等。這3部電視劇都只是選取了一個較短的時間段或只是鄧小平早期經歷的一部分。而《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則表現了在中國歷史轉折的關鍵時間段裏的鄧小平。此外,2003年公映的電影《鄧小平》也是由龍平平等編劇的。龍平平説,該劇採取了“研究家加作家”的合作方式,因為畢竟這部劇不是歷史,而是電視劇,先後有許多作家為這部劇的創作做出了貢獻。

  這部劇表現了鄧小平在1976年至1984年這8年時間的傑出表現。龍平平深有感觸地説,“我們所有人都和鄧小平有緣。無論是誰,無論多大年紀,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無論你有什麼樣的生活經歷,只要是中國人,在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起重大作用的事情,一定可以追溯到小平同志。如果沒有他的一些政策,你所遇到的這些事情就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創作過程中的徬徨與突破

  從劇本創作到拍攝成劇,這一路並不是一帆風順。“我們也曾失落、徬徨,也有想甩手不幹的時候”,龍平平説道。劇本創作歷時4年,拍攝112天,這個過程“非常艱難”。龍平平坦言,“因為這段歷史離我們太近。歷史學的一條行規是:當代人不寫當代史,因為需要沉澱。可該劇就是當代人寫當代人。”

  他説,劇本中人物眾多,至少50多位有名有姓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劇中出現過,怎樣呈現這些歷史人物就是一大難題。“儘管在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領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是核心,但這也應該是第二代領導集體的集體智慧和勞動成果。”最終該劇達到的效果,被著名影視評論家李準稱讚為“在某種程度上,這部劇作就是改革開放的光榮榜、英雄榜。”該劇對事件的描述也很難。1976年到1984年裏的許多事件,“有的有結論,有的沒有結論。今天我們進入了社會結構的多元變化時期,審視過去的經歷和歷史時很難讓大家産生統一的共識。”所以,整個創作就是不斷研究、解決難點的過程,艱難前行。

  與之前的同題材電視劇相比較而言,該劇呈現了更多的情景細節。劇中全景式地描寫了鄧小平與家庭成員在一起的情景。例如,劇中鄧小平回憶當初是怎樣追求卓琳的,想到動情處,不禁擁抱卓琳。以往的劇作從沒有詳細地描述這一段歷史。同時,正像導演吳子牛所言,該劇描寫鄧小平,採取的是平視而不是仰視的視角。劇中的鄧小平是生活化的政治家,生活化的凡人:一位為癱瘓兒子擦背的父親,一位彎著腰去夠收音機的老爺子。

  “越深入了解當時小平的處境,越深入了解當時國家的環境,內心就越激動。” 劇中鄧小平的飾演者馬少驊説,“我不擔心表演技術能不能掌握或者外形像不像,最擔心夠不上小平同志的思想、胸懷和情操。”馬少驊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要達到‘怎麼演怎麼是’的境界,我必須把自己完全投入,才能掌握我要刻畫的這個人的行為邏輯,他的性格,他的情感世界。”他説。該劇還通過以印小天飾演的知識青年田源為代表的一系列虛構人物,呈現了普通人命運與時代變遷的圖景。印小天説,“現實生活中,我們這代人對鄧小平了解不多。我一看到劇本就被打動了,因為劇本就像揭秘檔案一樣。所有人都不應該忘記歷史,也應該了解為我們創造幸福生活的人,這對個人和國家都具有正能量意義。”

  “脫敏”的尺度目前已經破天荒

  當被問到劇中有關“脫敏”的問題時,龍平平説,目前已經達到了破天荒的程度,也有很多人關注的就是該劇的“脫敏”問題。對於很多事件,人們的認識尚有不同,也很難把握。龍平平認為,這8年間的“大事件不能落”,也想過“不碰”,但後來覺得,當代人寫當代事都寫不清楚,是不負責任的,所以後來在劇中就沒有回避。比如,劇中提到了“逃港”。龍平平談到,其實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廣東調研,並瞻仰了鄧小平遺像。“習主席也多次談到逃港,連習主席都不回避,我們有什麼好回避的?”“敏感不敏感,首先是你的立場、觀點;其次,重要的是客觀。”“比如華國鋒,這8年,如果沒有華國鋒是説不過去的。也沒有人提出‘華國鋒就算了吧’的看法。”

  龍平平説,“從劇本審查到片子審查,我們一路暢通。儘管審查嚴格,程式很多,但沒有遇到任何刁難,遇到的都是支援。”他透露,這部劇在公映前,曾製作了大量光碟送給上百人審查,範圍很廣,結果一路放行。“我多次送片、送稿審查,這次是最順的。”(歐維維 苗春)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