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票房,《小時代3》再無話題。第一部《小時代》還有影評人與粉絲掀起罵戰,到第三部的時候,連罵聲都幾乎沒了。所以,只能談談票房。首日1.1億,刷新國産2D電影新紀錄,《小時代3》短暫地輝煌了一下,在超過3億之後票房曲線一路暴跌,其曲線圖被認為是“行銷好,口碑差”的典型代表。
《小時代》的熱,是小範圍的熱,嚴格説來,即便第一部《小時代》引起罵戰,包括被官方報紙點名批評,都沒能讓這部電影真正具有公共討論價值。它局限于原郭敬明小説讀者和粉絲,哪怕票房再高企,都沒法把它稱作青春電影的代表。
有代表性的青春電影,一定是表現全體年輕人生活與情感的作品,它可以有製作上的粗陋,但傳遞的記憶,一定是曾經真實存在的,引起的共鳴,一定是深切而富有寓意的,同時,它還能超越年齡界限,贏得更多年齡層觀眾的認同。
《小時代》能夠連拍三部,且每部票房都不錯,其原因主要在於郭敬明的粉絲具有較強的消費意願。另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青春題材電影的匱乏,也是導致《小時代》局部變熱的原因。
國內類似《饑餓遊戲》《暮光之城》這樣青春類型化明顯、且是大製作的青春片少之又少,即便有些扛著青春片名義進入市場的作品(如《致青春》《同桌的你》),也偏成人化,是大齡創作者的青春回憶。這導致佔觀眾主流的青少年群體找不到合適自己的電影觀看,只能追隨好萊塢大片。
《小時代》的出現為這部分觀眾的觀影需求找到了釋放口。有粉絲曾説,他們就是看郭敬明的小説長大的,郭是他們青春的一部分,不看《小時代》看什麼?缺乏有力的競爭,青少年觀眾只能擁抱《小時代》。
韓寒的闖入,給青春電影的多樣化帶來了新想像。一直以郭敬明“對立者”形象出現的韓寒,這次以《後會無期》來重新驗證青春電影的號召力。不管票房怎樣,匱乏的青春電影需要更多的創作者加入進來,形成競爭關係。票房不能代表什麼,它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可以吸引和鼓勵更多人投入這一題材的創作,提升優秀青春片産出的幾率。
提到青春電影,很容易想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陽光燦爛的日子》《十七歲的單車》等等,這些電影在不同年代詮釋了青春的含義,也以電影本身的品質得以留存于影庫,成為值得一看再看的作品。衡量青春片優秀與否,票房高低可以當作幾乎忽略不計的一條構成內容,要看它是否值得20年後仍被津津樂道。
尺規稍一抬高,所謂的青春片就變得無足輕重。電影是件好商品,青春片尤其是,因此,這個類型的作品更需要有人用認真的態度去對待它。有時,匱乏的不僅是作品的數量,更是精神的品質。 (韓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