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啟動魯迅文學獎評選爭議的調查

時間:2014-05-28 08: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5月24日,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得主、湖北省作協主席、作家方方,通過微博發文稱,“我省一詩人在魯迅文學獎由省作協向中國作協參評推薦時,以全票通過。我很生氣。此人詩寫得差,推薦前就到處活動。”方方還稱,“此人現正在北京評委中四處活動。我們拭目以待。”(《東方早報》5月27日)

  圍繞本次魯迅文學獎評選爭議,詩人柳忠秧有沒有四處活動是一個關注焦點。只是,事態發展到今天,這樣一次富有價值的質疑,漸有淪為“羅生門”的可能。日前,柳忠秧已經做出回應:稱“讀懂我的詩才有資格説話”。而關乎文學作品能否值得參評與有無私下活動,顯然是兩個領域的話題。前者是文學作品的審美範疇,後者卻牽涉一個重要文學獎項,是否涉嫌違規的嫌疑。模糊這二者的差異,將會把一場有關凈化魯迅文學獎的公共討論,拖進口水戰的庸俗深淵。

  因為就文學獎而言,評選標準確實主觀。即使是公信力高的諾貝爾文學獎,也難逃評委口味、立場分歧的爭議。一個作品符不符合參評要求,的確有“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的一面。所謂方方的質疑,可以説是“文人相輕”,至於媒體單獨擰出來柳忠秧的那幾句有失美感的詩,他可以聲稱“斷章取義”,不代表其參賽實力。在審美的領域,想要否定這個“全票通過”的詩人,自是難上加難,更何況詩歌流派紛呈,柳忠秧及其支援者可以聲稱是一種獨特的風格。

  如果在整個評選過程中,柳忠秧確實涉嫌私下勾兌,這種有無資格參選的討論,就已不局限于文學意義,而是一個司法話題。因為魯迅文學獎的評選資金,來自公帑,來自納稅人,其評選是一種國家行為,容不得少數人假借文學之名行權力勾兌之實。如果有這樣的事情,就是一種違法亂紀,相關人等必須接受法治的追問。

  但從過往的經驗來看,這種法治期望可能落空。方方對柳忠秧的質疑,並非魯迅文學獎第一次引發爭議。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選,也曾曝出評委獲獎的醜聞。而以往的評選,也出現過公關醜聞的爭議。但是,在每一次的口水交戰之後,該如何捍衛魯迅文學獎的尊嚴,始終難以提上日程。究其緣由,文學評選的主觀性是一個推責的重要理由,但更重要的恐是經辦此事的單位,對評委行為的默許,對公共輿論場的質疑聲的回避。

  以此而論,方方對柳忠秧的質疑,不僅僅是一場個案的討論,更是一封對魯迅文學獎評選以及監督機制的舉報信。相關部門應拿出足夠的誠意,突破魯迅文學獎爭議的輪迴宿命,啟動調查,還魯迅文學獎一個美好的評選環境,並借此對魯迅文學獎的評選進行規則完善與公信修補。這既是對魯迅文學獎的威名負責,也是對評委與參賽者名聲的珍視。(楊興東)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