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斷想

時間:2013-10-15 13:27   來源:人民日報

  書籍是由承載物、文字以及由文字構成的資訊組塊組成的綜合體,是客觀事物和人的主觀意識相結合的載有某種資訊的一種精神産品。書籍承載著人類的歷史、文化、思想。

  中國是文明古國,對讀書是很講究的,焚香、沐浴、祭書就是典型儀規。古代很多愛讀書的人,在讀老、莊、孔、孟這些經典之前,一定得先去洗個澡,換上一身潔凈的衣服,再向祖靈或孔子牌位敬獻幾炷香,行叩拜之禮。然後才端端正正坐下來,慢慢開始翻閱書卷。這樣做道理何在呢?在學而優則仕的社會,一般人要改變命運,只有靠寒窗苦讀。你行跪拜之禮,等於在表明心跡,進行一種莊嚴的宣誓,是以此鞭策自己。再者,文以載道,道為形而上,是行為指南,你在走近它時,應有虔敬之心,得恭恭敬敬,擺正自身位置,你才可能走進它。讀書是要講究心境的,在經過這一套程式後,你的心就會漸次安靜下來,進入一種神閒氣靜的狀態,就容易進入書的王國遨遊。讀書也能改變人的心境。對讀書人來説,焚香夜讀倒是一樁美事。也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時候,無論是你忙碌了一天,還是你命運之舟出現了顛簸,當新月升上蒼穹時,沐浴更衣,然後坐到案幾前,點燃一炷香,泡上一壺茶,取出一本透著清涼味兒的書來捧在手上,一頁一頁慢慢翻著。這時,你只覺得周身放鬆,什麼疲勞了,憂傷苦悶了,便漸漸沒了蹤影。你就像獨自行走在溪畔,潺潺的流水、鳥兒的一兩聲啁啾,還有那青草的素香,都在浸潤著你撫慰著你。還有什麼比這更愉悅的嗎?

  讀書猶如與人交流談話。當我們開始閱讀一本書時,就與作者建立了一種關係,和作者就開始了交流。人與人交流,要善於傾聽,要有傾聽的耐心。讀書傾聽作者,就要認真閱讀作者的文字,一句一句聽作者把話説完。要明白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不懂的不要故作矜持。自己一知半解,就説三道四,評頭論足,是淺薄的做派。書是作者認識世界的成果,要受到時代等諸多限制,且有不同視角,亦有深有淺。要允許別人有自己的看法。聽到不同聲音,且慢拍案而起。任何一個作者,他只能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一些事提出認識,對未來的事物他只能是一種趨勢的分析估量。評判作者的認識成果,只能把這種成果放到作者所處的那個時代來考量。《烏托邦》、《太陽城》的一些原則現在看來似乎難於理解,可是在400多年前的當時,它們卻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因為它們提出了消滅剝削和私有制的主張,描繪了一個人人必須勞動,一切生産和分配活動都由社會來組織的一個理想的社會制度。同理,《紅樓夢》只能産生於清代而不能産生於秦漢。可以不讀不喜歡的東西,無權也無法只讓自己喜歡的存在。包容寬容之心有多大,你的涵養就有多深。

  在閱讀中充分尊重作者,不苛求作者句句是真理,但也絕不能盲從,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沒有自己觀點的讀者,不分青紅皂白統統照收,同樣是一個不成熟的讀者。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讀書要思索咀嚼。看一本書説了些什麼,洋洋灑灑幾十萬言或更多,從哪入手分析呢?不妨從這些方面看:看世界,也就是世界來源,看是持一元論還是二元論,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看是反映了客觀事物的真實還是反映的是一種假像;看是站在什麼人的立場上在發聲,是代表的大多數人還是代表的少數人;看是有利於生産力的發展、社會的和諧進步和大多數人生活的改善還是相反;看是否有利於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美的天性發展和美的人性的展現;看是否給人帶來閱讀的快感和美的享受。用這些一過濾,應該可以看出一本書是什麼了,從而來決定自己的取捨。

  沒有書讀是災難,現在書太多,也要有所選擇,才會使自己受益。可以説,現在書是浩瀚的,而讀書時間是有限的,人一生只能讀數量有限的書。面對那麼多書籍,從何讀起呢?讀自己的專業書自不必説。專業書,最基本的骨幹書當在必讀之列。擴展的專業書也只能抓最重要的讀。除開讀專業書,下面幾方面的書是每個人都應當讀的:歷史,包括世界歷史、中國歷史。讀史,才能知道我們從何而來,才能知道我們的根脈。哲學,包括中外思想史。哲學是工具、是思想方法,它教你怎樣看世界,怎樣看他人,怎樣看自身。人品修養、人際交往的書也當有所涉獵。即或是搞理工科的,也應當讀點經典文藝作品,包括欣賞音樂和繪畫書法等,這有利於全面提升自己的素養,培養自己健全的人格。不同的人可以有針對性地讀一些書。培根提出:“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字,蓋演題須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可醫。”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