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發現的眼睛 培育本土體育明星

時間:2013-07-11 09:38   來源:人民日報

  時至7月,NBA進入休賽期,卻是球星們來華走秀的好時節。韋德、帕克、巴蒂爾、喬治希爾、斯科拉……這些在NBA賽場上大放異彩的大腕們接踵而來,中國球迷多了一次近距離與明星交流的機會,也可從中感受NBA以及美國籃球文化的魅力。

  不同形式的“中國行”活動在全國各地上演,無論是為慈善舉行的義賽表演,還是為回饋球迷而舉辦的互動交流,或是培養青少年籃球的親身示範,NBA球星所到之處無不是人頭攢動、場面火爆。從某種程度上説,這是球星自身魅力使然,更是NBA多年苦心經營中國市場的必然結果。

  有意思的是,儘管這些NBA球星所在俱樂部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相似的身份——某體育品牌的代言人。NBA球星和體育用品公司相結合,形成了共贏模式:商家産品大賣,佔據國際市場;球星積攢了人氣,收穫了商業利益。

  如果説提升體育用品品牌、助力體育産業發展,只是體育明星所從事的“副業”的話,那麼帶動體育項目發展、奉獻高品質職業賽事就是體育明星的“本職工作”。馬布裏、麥迪之於籃球,德羅巴、阿內爾卡之於足球,正是以這些國際球星加盟為契機,我們有了近兩年CBA和中超的火爆球市。由此推開去,中國“金花”奪得大滿貫冠軍掀起了網球熱;孫楊、葉詩文等泳壇新星崛起讓更多青少年投身於游泳……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口號“激勵一代人”看重的正是明星運動員的感召力。

  體育明星,我們尤其看重本土明星的影響力,因為大家有著相似的成長環境和文化背景,更容易效倣和找到共鳴。而如何打造我們自己的本土體育明星,對於中國體育部門、體育市場和媒體來説才都剛剛起步。當姚明還在CBA上海隊效力的時候,我們只知道他是個有著不錯籃球天賦的大個子,當姚明腳穿銳步鞋代表火箭隊來華宣傳NBA的時候,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錯過些什麼,是否意識到當初還在CBA打球的“大個子”其實還能給職業聯賽和中國籃球帶來更多?

  最近,男籃、女排等青年軍在國際賽場上的表現令人眼前一亮,這裡面有沒有下一個“姚明”?當我們高喊著“換麥迪”的時候,是不是也適當地把目光投向本土運動員,有時候我們不缺本土明星,只是缺少發現明星、打造明星的意識和手段。

編輯:顧文婧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