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舞臺藝術的精品與精神

時間:2013-06-18 14:40   來源:人民日報

  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顧名思義,其核心主旨就是最大限度提升藝術品質,創造代表中國舞臺藝術最高水準的藝術精品,為當代中國的文化發展提供最具鮮活氣息的文化積累。10年來,精品工程遴選出來的100余臺精品劇目和200余臺入圍劇目,讓人們看到了一部堪與時代生活和精神相呼應的,在當代中國藝術舞臺上徐徐展開的波瀾壯闊、巍峨壯麗的歷史長卷。回顧10年精品工程走過的不平凡的藝術實踐道路,除了大批的優秀劇目外,值得關注的還有這些劇目賴以誕生的精神土壤。

  首先是以人為本、貼近生活的精神。古老中國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巨變。藝術家第一時間、零距離地貼近時代,貼近生活,關注民瘼疾苦,全身心地感受底層百姓的喜怒哀樂,同時為他們克服、戰勝困難提供精神支柱。話劇《父親》、《黃土謠》、《生命的檔案》,眉戶劇《遲開的玫瑰》,秦腔《西京故事》,豫劇《香魂女》,滑稽戲《顧家姆媽》,話劇《三峽人家》,在處理現實題材和現實生活矛盾衝突時,一方面具有直面時代變革對底層百姓生存、價值、情感的巨大衝擊和嚴峻考驗的現實主義勇氣,在舞臺上展示了現實生活中那些尚不盡如人意,甚至極為困難的情景,令人唏噓;另一方面又讓人性中最美好、最閃光、最值得人們記憶眷戀的美好,真實真切地呈示在舞臺上,給人以希望和未來。老勞模楊萬山在全家面臨下崗的時刻,依然堅守著對國家和職業的忠誠。宋老秋、宋建軍帶領全家踐行諾言、艱難償債。應屆畢業生喬雪梅放棄自己的前途,含辛茹苦拉扯弟妹長大。顧家姆媽幾十年任勞任怨養育被遺棄的兩個孩子。來到西京城裏的民辦教師羅天福堅守美好的倫理價值,最終挽救了兒子冷酷的心。這些劇目和人物,不是生活冷漠無情的旁觀者,而是充滿熱烈感情的參與者。川劇《變臉》裏相依為命的江湖老少藝人,辛亥革命大潮中命運多舛的小人物(《膏藥章》),拉著《二泉映月》的瞎子阿炳,情感命運顛簸在時代潮流裏的鄉村女企業家(《香魂女》),黑石嶺的礦工兄弟,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可以説,在一個不長的歷史時段裏,涌現出如此集中、如此真實可信富於藝術感染力、如此具有崇高美感的藝術典型,在我國舞臺藝術史上,還是第一次。文藝創作的以人為本,説到底是創作的初始目光聚焦于普通百姓的生活,創作的最終結晶則是活躍于舞臺上富有時代感並讓人難忘的典型人物。

  其次是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的藝術精神。時代的發展必然導致審美情趣和藝術呈現的相應變化。雖然我們也感動於藝術傳統的堅守,但藝術生生不息的生命及其本質力量在於追隨時代的不斷創新,在於適應觀眾審美趣味的求變。在精品工程的創作中,藝術家們上窮碧落下黃泉,探索著最能讓觀眾耳目一新直達心底的富於創新性的表現形式。豫劇《常香玉》中老中青三代常香玉以超越時空的質疑、釋疑的心靈對話,別具新意地再現了一代藝術大家“戲比天大”的藝術生涯。舞劇《紅梅讚》以自由流動的空間處理,解構了原作的情節化敘事,浪漫詩意地再現了革命先烈崇高的情操。話劇《毛澤東在西柏坡的暢想》,大膽地以一種全新的戲劇敘事突破了戲劇舞臺上司空見慣的傳統敘事模式,從而使熟悉的題材和人物富有時代氣息。傳統的雜技節目華麗轉身,被新穎的舞臺技術和整體的藝術構思整合成集驚險和美感於一身的雜技劇《天鵝湖》、《你好,阿凡提》、《時空之旅》。崑曲《長生殿》、《牡丹亭》、《紅樓夢》,越劇《梁祝》對經典做出了既繼承傳統精華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全新的舞臺演繹,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使他們成了中國古典戲曲新一代的忠實粉絲。值得注意的還有藝術語匯的創新和突破。如京劇《駱駝祥子》拉洋車、《華子良》挑擔籮筐的身段舞蹈。歌舞《雲南印象》讓原生態少數民族歌舞在現代舞美的情境裏盡情地綻放。尤其是京劇《貞觀盛事》的唱腔,在反二黃慢板和原板基礎上,創新了既不跼踀也不拖遝的反二黃中板“月兒如鉤”,而且是在聲部上極難處理的生和凈的二重唱,不但出色完成了人物的塑造、情節的轉換,而且形成新的可以傳唱的經典。富有創新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與時俱進的創作品格,推進了藝術的發展和繁榮。

  最後是追求完美的精神。精品工程倡導一種“戲比天大”的藝術精神,鼓勵、嘉許藝術家在藝術上反覆打磨、鍥而不捨、精益求精,力求體現舞臺藝術的綜合性和完整性。勾勒中國古代女史家在艱難和浮華中堅持完成著史大業的昆劇《班昭》,從劇本到開排整整6年,前後幾十稿。而在京劇《貞觀盛事》導演的桌上一直堆著的厚厚手記裏,至今還留有大大小小的上百次修改的記錄。昆劇經典《牡丹亭》和《長生殿》,藝術的精益求精苛刻到了對戲服繡花品質的一絲不茍的嚴格要求。這些作品,正是在藝術家們不斷打磨、不斷修改、不斷完善的創作過程中才一步步走向了藝術精品。在克服藝術難點的同時點燃了藝術的亮點,在超越藝術難度的時候達到了新的藝術高度,藝術精品本質上就是對藝術極致之境的苦心孤詣的追求。

  在藝術創作規律的認識上,我們開始了一個具有明確、清晰的文化理念追求的 “自覺的時代”。當然,也應清醒地看到個別劇目仍然存在不足,有提高加工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看,獲得精品稱號只是劇目進一步完善的起點,而不是已經完美的終點。(毛時安)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