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産業化與文化矛盾嗎?

時間:2013-05-21 11:04   來源:光明日報

  人文關懷、文化精神要通過電影傳播,就必須遵從電影産業的基本規律;電影的文化訴求,比如思想、文化、美學的意義都是建構在産業基礎上的。

  從2003年到2013年,中國電影産業實現了票房的大幅增長,從10個億左右發展到了170個億,可以説得到了跨越式的、空前的大發展。但是社會“輿情”對中國電影的認同度、美譽度,卻沒有隨産業指標的大幅提升而提升。一些媒體集中報道電影産業化發展存在的某些突出問題,讓電影的負面評價佔據了人們的視野。

  毫無疑問,中國電影存在著娛樂化、同質化、片面追求票房和“眼球效應”、以“山寨”和“無厘頭”代替創意,以及各種電影産業化初級階段不可避免的結構性問題。但是,我們應該對中國電影産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給予公正的估計和評價。事實上,依靠國外影片的進口機制和全面産業化改革,內地電影在應對好萊塢電影挑戰中取得了難能可貴的主動權,沒有像臺灣地區那樣陷入滅頂之災,也沒有像法國那樣依靠“文化例外”苦苦支撐。數據顯示,2003年以前,內地電影市場盈利的60%來自好萊塢大片、30%來自香港電影,僅有10%來自內地産電影。2003年—2012年,中國電影的綜合收益每年以連續25%到40%的速度遞增,遠遠超過了同時期國民經濟的增長幅度。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前某些“輿情”對電影的批評,大多集中在電影品質,集中在人文和美學指標,並不是針對産業化改革本身。也就是説,無論是對電影産業化改革的方向,還是對電影産業化改革的成果,絕大多數人都是肯定和支援的。決不能把對個別電影品質不高、文化品質不高的不滿與對産業化改革的評價混為一談,並據此以為電影品質不高、文化品質不高是電影産業化導致的必然結果。

  對於電影産業和電影文化的關係,中國電影界存在著把兩者人為分立、對立的思維習慣,認為産業化就意味著對利潤的追求和文化精神的丟棄,或者認為要追求電影的文化品位、文化品質就必然無視産業經濟規律。我們必須儘快擺脫簡單機械的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建構辯證、開放與包容的大電影概念,尋求電影多重屬性、多重功能的和諧共生和辯證統一,尋找最佳平衡點,實現最大包容度。

  必須走出“票房是硬道理”的理論誤區,同時也要避免空談“文化”而無視電影産業基本規律,最終形成科學評價電影産業發展的多層次、多維度評價體系。事實上,人文關懷、文化精神要通過電影這種特殊媒介傳播,就必須遵從電影産業的基本規律。而電影的思想、文化、美學等文化訴求都是建構在産業基礎上的。沒有票房的有序、有效增長,沒有市場空間的持續、全面擴大,就不可能建構可以與好萊塢媲美的“華萊塢”。(饒曙光)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